7月27日,国家环保部正式通报了2015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通报结果表明:我市上半年成功退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倒排前十”行列。了解廊坊环保的人都知道,这是继2013年以来,廊坊第一次以半年为统计单位退出“倒排前十”。
这一“成绩”并未让有更高追求的廊坊人产生“舒一口气”的想法。
7月29日上午,在市环保局五楼会议室,廊坊为治霾聘请的专家团队——海创智库PM2.5特别防治小组的成员像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这里,与市大气办、环保局的同志交流近段时间的治霾治污措施。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市区达标天数为82天,达标率为45.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4天,提高了7.7个百分点。PM10、PM2.5、SO2、NO2、CO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0.93%、23.81%、34.09%、19.61%、24.32%。市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7.51,与去年同期(9.42)相比下降了20.28%。
空气质量的持续好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市实施了专家引路的方法,支撑了廊坊精准治霾。
动手早——在廊坊,治霾一天也不敢耽误
廊坊是全国距离首都最近的设区市,在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中备受关注。大气污染到底如何防治?市委、市政府意识到,除了高度重视,还要找到矛盾的根源,抓住问题的重点,精准发力,才能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事半功倍。
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介绍说,2013年,我市开始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寻医求诊”,聘请国内顶级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2014年,我市又与中组部千人计划海创智库PM2.5特别防治小组签订了《廊坊市PM2.5防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请特别防治小组组长兼首席专家甘中学博士担任廊坊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副总指挥。
按照协议,防治小组分为科学诊断和方案实施检查两个分组。其中,科学诊断分组重点定位为研究PM2.5监测和治理过程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运用空气质量实时管控分析平台,进行污染成因的源解析,并从系统解决的角度,规划和设计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可行、可落地的整体解决方案。方案实施检查分组,则是在明确诊断定位的基础上,对方案落实质量实施24小时跟踪检查,对实施效果负责。小组成员中,有20多人常驻市环保局,方便了工作的开展和调度。
也就是说,我市从开始治霾,就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动手早、“看天”开方下药,久久为功,才赢得了今年上半年退出“倒排前十”的目标战果。
真依靠——在廊坊,专家团队的科学分析不是摆设
在合作过程中,专家团队体会到了市委、市政府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更加感受到了党政“一把手”对于科学防治的尊重态度。
市委书记王晓东、市长冯韶慧每周一次的现场巡查和听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汇报的工作机制,当初正是由特别防治小组建议实施的。
“说实话,计划和方案是我们提出的,但是我们也没有想到廊坊市的领导能够全部采纳。”PM2.5特别防治小组常务秘书长胡海鸽坦言。
“汇报会上,针对防治小组提出的问题,王晓东书记、冯韶慧市长分别强调了加大露天烧烤整治力度、加快建立车辆综合检查站、加大路面清扫和洒水频次等具体要求。”“一把手”对于专家组意见的反馈,胡海鸽一一向记者介绍。
“6月下旬的污染情况比去年同期严重,是一次气象为主要诱因的污染过程;从PM2.5的成分组成看,机动车排放是23日污染累积的主要来源,而24日、25日的源解析结果表明,采取管控措施后,机动车源、生物质燃烧源和燃煤源得到遏制。”6月24日,在廊坊市重污染天气特别应急管控措施调度会上,特别防治小组向王晓东建议,在上半年最后几天里,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最大限度控制廊坊市可能出现的污染过程。
这样的“削峰减频”已经初见成效。今年5月29日,专家组提前预测到5月30日和31日两天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我市果断采取应急管控措施,PM2.5比未管控下降8%左右。
为更好地监控廊坊地区大气情况,PM2.5特别防治小组还研发了手机APP实时管控平台,所有参与县乡村网格化管理的执法人员一律安装使用大气污染防治公众监督手机APP客户端。
聘请专家“把脉诊断”并不是我市的“独方”,但是坚持“依方”施治在很多地方却打了折扣。在廊坊,专家的建议不是摆设,相信科学、尊重权威已经形成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