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讯石家庄1月11日专电(特派记者 刘杰)今天,出席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我市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认真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法检两院工作报告。
市委书记王晓东主持会议。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范永录;市委副书记、市长冯韶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智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世强和代表团其他成员出席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龙,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协副主席王学求等列席会议。
王晓东代表说,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法检两院的工作报告,都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全省大局,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和法治河北建设的要求,突出了改革创新、奋发作为,都是非常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廊坊在“十三五”时期和今年的工作部署中,高度重视依法治市,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一切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加快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重点工作,加快构建起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公平的法治社会,努力建设法治廊坊。同时,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依规做好化解社会矛盾、解决信访问题等各项工作,促进政府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冯韶慧代表说,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全面反映了去年的工作成效,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找准了人大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立法工作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工作;三是代表工作很到位,彰显了扎实、细致、精致的特点;四是执法监督工作成效大,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政府建设。2015年,省法检两院认真履行职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打击各类犯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我完全赞成这三个报告。今后,我们要坚决地走法治之路,全面做好法治社会建设,真正使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法治形式形成常态,加快构建开放、文明、公平的法治社会。
刘智广代表说,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法检两院工作报告,对过去的工作总结全面、客观、真实,对今年的工作安排明确、具体、可行。2015年,省人大常委会自觉接受党委领导,围绕全省发展大局,紧抓协同发展机遇,担当有为、勇于创新,立法质量不断提升,监督职能持续强化,圆满完成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几点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应加强对市县两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在有效运用重大事项决策权、规范人事任免程序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省法院和省检察院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不断提升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已经走在协同发展的大路上,正在为廊坊加速崛起作出鲜明而有力的注解。
坚持科技领引 让经济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重科技就是赢未来。
“科技领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最能彰显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一定要突出科技在创新驱动中的核心地位,在产品创新、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强化科技领引意识,以科技铸就高端。”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四大主战略,“科技领引”不仅位列其中,而且被冠以“战略支撑”。对科技的空前重视,正是着眼于新形势下的发展动力问题,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现实针对性。
协同发展如火如荼,将廊坊推到了科技创新的风口浪尖。在重大国家战略和“新常态”背景下,廊坊发展速度在变化、结构要优化、动力需转化。如何在重重压力之下实现发展的自我超越?如何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凝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答案在于科技,动力在于科技。
“要充分挖掘京津丰富的科技人才智力优势,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创新和孵化转化,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从战略全局高度,为我市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重要思想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按照全会的要求,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宝贵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形成以科技为主要领引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科技领引,增强发展活力,廊坊有良好的条件。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我市以建设科技之城为目标,以打造全国科技成果创新孵化转化示范区为抓手,努力构筑“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机制、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机制。“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46.4亿元增加到13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9.7%;取得国内先进以上水平技术成果539余项,60项科技成果荣获省以上科技奖励;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7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133家。
科技领引,增强发展活力,廊坊有迫切的需求。“十三五”期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情况下,廊坊要保持一定发展速度,实现扩张经济总量、优化结构、动力转换的目标,就要坚持科技创新理念,努力培育更加集约高效、绿色高端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奋力拼出廊坊大发展、快发展的崭新局面。
科技领引,增强发展活力,廊坊有发展的路径。构建“全区域、全产业、全要素”的科技创新和孵化转化格局,积极打造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与京津共建一批科技园区、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开展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着力在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县域特色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期待在科技领引战略下,廊坊经济社会不断催生更多更新的创造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明珠大地热潮涌动、活力迸发。
坚持开放带动 让廊坊后发优势变为胜势
开放是一个区域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拓宽发展舞台的必然选择。
“开放带动,是释放廊坊发展潜力的重要引擎,最能激发我们的后发优势。”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开放带动”的战略理念,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必将丰富对内开放内涵、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四个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廊坊具备鲜明的开放基因。我市10个县(市、区)均与京、津接壤,境内6条干线铁路、8条高速公路和5条国家级公路纵横交错,1小时交通圈内有北京国际机场、天津国际机场、天津港和正在建设的亚洲最大的北京新机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版图上,廊坊作为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正努力建成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近年来,廊坊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开放招商,提升城市竞争力。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市坚持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领域“率先突破”,以更大的魄力“走出去”,以更强的意识“引进来”,以更足的勇气“拼成果”,用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在交通互联上,津保高铁廊坊段建成通车,京台、京秦、密涿高速等瓶颈路、断头路加快对接,燕郊跨潮白河大桥加快建设,北京新机场全面开工建设,顺利完成一期、二期征迁任务;在生态联防联控上,成立了与北京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对接领导小组,每月与北京市环保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在产业协同上,亦庄·永清高新区获省政府批准,精雕数控机床二期、京东华北订单中心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正式挂牌……
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坚持引资与引智并重。开放的视野,会看到无穷的风景。
“十三五”期间,廊坊要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进展,就必须进一步坚持开放带动,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用更加宽阔的视野抓住发展机遇,用更加宏大的气魄推进改革事业,在协同发展的激荡下赢得主动,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未来。
要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包容性开放、区域协同开放的新理念,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更广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空间。
要全力抓好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战略性开放合作平台建设,申请在临空经济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强化廊坊开发区、燕郊高新区等园区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国别(地区)园落地发展,推动廊坊内陆无水港建设。
要加快利用外资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实现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5·18”“9·26”等会展开放平台的作用,提升招商引资的实效性和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
开放是永恒的主题,共赢是合作的基石。在新机遇、新挑战、新开局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开放带动,化开放优势为发展动力,廊坊必将大有可为。
坚持生态支撑 让绿色发展红利充分涌流
绿色发展,是廊坊“四个发展”基本定位之首,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的“生态支撑”战略理念,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选择,是立足平衡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矛盾、解决当前生态环保突出问题的应对之策,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刻认识,对协同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福祉、城市未来的责任担当,为廊坊“十三五”发展提供了科学战略指导和有力政策支撑。
市委书记王晓东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推动协同发展各项工作,要在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方面下大力气、做好文章,其中一个重点是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他还强调,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让廊坊绿地常在、清水长流、蓝天永驻。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近年来,我市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力推进大气、水污染治理和总量减排,综合运用行政问责、依法查处和经济处罚等手段,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同时,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十条,强力实施控煤、抑尘、限车、治污、治烟五大工程,以铁腕举措力拨“污霾”见蓝天,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工程,超额完成“两年攻坚战、造林一百万”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生态支撑”战略理念,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倡导绿色生活,坚定不移地走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
让绿色释放出更多“红利”,才能主动赢得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区域竞争的先机。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治理大气污染,狠抓水生态修复,严防各种土壤污染,大搞植树造林,连片打造森林湿地,坚定不移走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
持续推进植树造林。构建“十城”(廊坊主城区、8个县市城区、廊坊开发区)、“二带”(环首都、天津边界生态景观带)、“三网”(河渠水系、道路、农田林网)、“三点”(园区、城镇、村庄绿化)为一体的多功能森林生态体系,实施“绿化大提升、创建森林城”。
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实施重点地表水源地和地下水源地保护工程,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严格控制新增取用地下水。深入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通过“节、引、蓄、调、管”等综合措施,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持续推进高效节约利用资源。实行能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全面清理、处置、盘活闲置土地,引导城区工业项目逐步向园区集中,推动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支撑”战略,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绿意盎然”的发展之路,让绿色发展的时代鼓点,为协同发展潮涌中的廊坊助威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