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关加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陈郁报道)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关加村,蜿蜒干净的乡村小路、青砖白墙的农家庄廓、风光旖旎的春日美景映入眼底。
谁曾想到,如今这如诗如画的高原美丽乡村,过去是满山石头沟连岔,产业基础薄弱,生活艰苦,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苦难”之地。曾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因村党组织缺乏凝聚力战斗力,还戴上了“软弱涣散”的帽子。
近年来,关加村抢抓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建强班子、优化队伍、移风易俗、壮大产业等一系列务实举措,补短板、强弱项,抓转化、促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的“后进村”逆袭成为远近闻名的“标杆村”。
关加村位于贵德县东北部,平均海拔2960米,是一个汉藏混居、以农牧业为主的行政村。2017年以前,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经济发展滞后、政策落实不力、矛盾纠纷突出、思想观念落后,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村子的发展。
2017年,抓住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契机,尕让乡党委严格按照程序选出了办事公道、群众认可、干事能力强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2021年又把学历更高、更年轻的后备干部吸收到“两委”班子中,高标准实现了“三优三强三过硬”目标,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的风气逐步形成,干事创业视野不断拓宽,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班子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
“现在我们的村干部有文化、有能力、办事‘干散’,一心带领我们增收致富,大家都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当然要支持他们。”关加村老党员韩国民竖着大拇指继续说道,“前几年我们村干部选举是个头疼事,现在选举公平公正,新班子成员党性强、能力强,村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家家都有分红,大家打心眼里支持他们。”
关加村以建班子、强队伍、树新风为着力点,通过“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学习借鉴贵南县塔秀乡达玉村等先进做法,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等评选评比和文化活动,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谋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
“原来我们这里彩礼高达十几万,还不包括家里盖房子需要的钱和买‘三金’等花费,实在是负担不起,儿子娶媳妇这样的喜事反而让我们发愁。现在好了,村里制定的村规民约写得清清楚楚,红白事连酒席几桌、烟酒标准都明确规定了,儿子娶媳妇面子里子都有了,两人欢欢喜喜把婚结上了。”关加村村民桑杰尖参满脸喜色地告诉记者。
要想从根源上摆脱贫困面貌,必须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关加村“两委”班子着力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出点子、谋思路、下功夫,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121万元资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先后购置18顶帐篷,打造6户农家乐、1处自驾游营地。整合资金2230万元,提档升级小千户至松巴旅游公路环线,带动辐射周边村庄共同吃上“旅游饭”。短短几年,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丽蜕变,2021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35.5万元。
村民青阳见措以前一直以打零工为生,两个孩子年幼待哺,一家四口曾几度挣扎在贫困线边缘。2019年村“两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打造了5户农家乐。游客多了,青阳见措也抓住机遇,开始经营旅游帐篷出租,用她的话说就是守着家门口就挣到了钱。“以前生活在这里只想着外出打工挣钱,自从村里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山沟沟里的石头都变成了游客抢着要去拍照的‘网红地’。夏天路上停满了车,我们的帐篷供不应求,要提前预约才行哩。”
如今的关加村,一件件“疑难杂症”得到妥善解决,一个个“短板弱项”补齐拉长,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致富,先后获得县乡“先进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先进村”、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等多项荣誉,一个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焕发生机活力的“幸福村”正在乡村振兴大道上阔步向前。
关键词: 第十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