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战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平日里,他们是各自岗位上的一员,是街头巷尾,与你我擦肩而过的普通人;疫情防控中,他们有人与时间赛跑、有人保障物资、有人志愿服务、有人彻夜守候……他们默默无闻,但英勇非凡;他们微光点点,却聚光成炬,并以最美的身姿,驱走疫情的阴霾,让爱与坚守彰显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力量。
责任之光—— “我是书记,我不上谁上” “我是书记,我不上谁上!”朴素又充满力量的话语出自忙碌奋战在一线的城东区东关大街街道办事处慈幼社区党委书记陈风莲口中。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是在跟疫情赛跑,要争分夺秒。”陈风莲说这句话时又将自己性格中的刚毅展现得淋漓尽致。疫情发生后,社区成了防控第一线。为了把各项防控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落地,防控工作做得更加精准、快速、有效,今年已经52岁的陈风莲每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摸排外省返宁人员、统计居民生活路径…… 陈风莲说,她已经记不清每天跑了多少栋楼,爬了多少层楼梯。就这样,她与社区工作人员、辖区居民并肩作战,奋力构筑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让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在岗就要让组织放心,让百姓安心” “本想着疫情形势好转后去看住院的姥爷,可还是没能看上最后一眼。”全力投入工作的城东公安分局网安大队辅警马军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后悲恸欲绝。那一刻,他回想起姥爷生前的样子,思绪形成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画面。 作为最亲的外孙,他归心似箭,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全队必须24小时在岗,严格遵守闭环管理,这就意味着他不能回家尽孝送终。“特殊时期,我深知岗位的重要性,姥爷在世时就交代过,在岗就要让组织放心,让百姓安心。”马军说。 马军是城东区抗疫队伍里的普通一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与战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为早日战胜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团结之光—— “我们尽职尽责了,大家才能喘口气” 连日来,城东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完成区属18所小学24305名学生、61所幼儿园13698名幼儿和全区2500余名教职工及共同居住人的摸排、整理、汇总工作。人员多、时间紧,如何更快、更精准的不间断排查、实时更新并汇总数据?他们用担当给出了答案。 “我们尽职尽责了,大家才能喘口气,家长和孩子就能安心一些。”西宁市城东区教育局职工王越说。为精准掌握区属学校及幼儿园师生的居住情况,他们的团队手绘出“分布图”,将每条街道、每个小区、每所学校、每家幼儿园精准定位,熟记于心,队员们从海量信息中细致筛查、核实、汇总,为确保每一条信息无误,他们电话不离手。 “喂,您好家长,我是东区教育局工作人员,现在再次和您核实信息……”上万条的信息,一一核对,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工作,眼花了滴几滴眼药水,饿了吃桶方便面,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处处体现着团队的协同互助。 “大家拧成一股绳,什么坎儿都不怕” “小平,速干贴快用完了,再去车里取点儿。”4月14日11时许,在城东区白玉巷一家工作坊内,青海爱心之凡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准备餐食,想要赶在正午时分将265份爱心餐送到防疫一线。 “越是到这个时候,我们越要团结一致,大家拧成一股绳,什么坎儿都不怕。”青海爱心之凡志愿者服务中心负责人蒋雪亮说。他身后,数十名志愿者正在加紧打包餐食,有人贴标识,有人递餐盒,每6份装成一袋迅速装车。 每次去给一线抗疫人员送爱心餐时,蒋雪亮都要叮嘱他们“一定趁热吃,趁热吃”,但是他却发现大家忙于抗疫,很少人能第一时间吃上热饭。深感一线抗疫人员的不易,爱心之凡的志愿者团队下定决心,不仅要让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吃饱,而且还要让他们吃好,“补充好体力,早日打赢这场仗。”蒋雪亮说,只要条件允许,一定会持续送餐,让更多“大白”安心工作。 信念之光—— “能和大家一起战‘疫’,倍儿有精神” 在西宁市城东区疫情防控一线,每天都有一群特殊的“快递员”:身穿“大白”、手提“蓝箱”,步履匆匆,奔波在定点的核酸检测采样点,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他们是核酸检测样本转运员,每天都要用最快的速度收集核酸检测样本,然后打包转运。 青AT4937出租车司机严启正就是其中一员,他和西宁市蓝天幼儿园幼教杨占梅两人一组,负责转运龙电家属院的核酸检测样本。严启正说,每天他们要送五六趟核酸检测样本,打包上千管样本,然后送往西宁市疾控中心。工作间隙,严启正告诉记者,装样本的箱子有大有小,能容纳50到100多个试管,满了就得送,不能耽误时间,早些送去检测,就少些传播风险。 节奏快、强度大,累是自然的,可是严启正和杨占梅说:“能和大家一起战‘疫’,守护我们这座城市,倍儿有精神!” “不管按压多少次,只要大家能安全” 4月14日,在西宁市北小街小学核酸检测采样点,工作人员引导居民有序排队,登记信息,进行咽拭子采样,整个流程快速高效。为避免人员聚集拥挤,现场采取分组分批次采样的方式,一个批次完成后,下一批人员才能进入采样区。 今年23岁的刘世坤负责喷洒消毒剂。每做完一名市民,刘世坤就喷洒一名,“每做一个人,就要彻底消毒,接着下一名才能做。”刘世坤表示。他的身边放着七八个消毒喷雾瓶,其中有3个在前一天的消毒过程中已经损坏。“昨天我这个点位有1000多名市民做核酸采样,我的消毒喷壶就按压了上千次”。刘世坤说,他要保证每一名采集人员以及被采集群众的安全,保证一线操作规范,秩序井然,“不管按压多少次,只要大家能安全,我就有信心做好这项工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