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春行青海 十年看变化——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寺尔沟村:特色养殖路越走越宽

2022-04-22 08:36:06 来源:西海都市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达坂山上的积雪依然很厚,一条条溪水依山势缓缓流淌,汇入滔滔大通河,滋养着世居河两岸的居民。其中一支流经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寺尔沟时,形成了一个狭长的谷地,这里居住着二百多户人家。这就是寺尔沟村,村民叫这条河为寺尔沟河。村民祖祖辈辈以养殖牛羊为生,也因此走出了一条发展振兴之路。

村民个个都是养殖土专家

寺尔沟村四面环山,一条小河穿村而过。牛羊一会在山上吃草,一会在河边饮水,几名村民在家门口聊家常,这份安逸令人向往。

寺尔沟村位于门源县东川镇东南部,西临阴田乡措龙滩村,东至东川镇巴哈村,北依大通河,南枕达坂山,这里依山而建,临水而居,有着最具原生态的美景。

村里的护林员祁生福说:“我在村里当了12年护林员,每天都要到达坂山脚下巡护。这几年,村民们保护生态的意识越来越强,经常能看到以前从没见过的鸟类出没,周围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景色越来越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村里有4万多亩集体草场,正是依托天然的生态资源,寺尔沟的村民一直以发展养殖业为主。寺尔沟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共有251户986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养殖牛羊。

寺尔沟村党支部书记乔德清介绍,正是依托这样的优势,村民们练就了一身养殖本领。

“家里的牛羊病了,村民们都能对症下药。”乔德清说,村里的常住户家家都有一个养殖牛羊的“土专家”,身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乔德清引以为傲。

养殖业带富一家人带活一个村

6年多以前,寺尔沟村还是省定重点贫困村,有40多户贫困户。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尽快脱贫摘帽,村里成立了门源县村企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占地面积30亩,主要建设牛羊畜棚、畜草棚等,发挥村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

村民们也转变思维,拿出“比赶超”的精神状态,开始发展自己的产业。因3个孩子上学,丈夫又体弱多病,家里的所有重担落在村民祁生莲一个人身上,她既要照顾家庭,还要操心家里的二十多只羊,有些力不从心。

2016年,祁生莲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她通过惠农政策,贷了5万元无息贷款,扩大养殖规模,不仅养羊,她还养牛。第二年,靠养殖业她就赚了四万多元,加上她担任村里护林员的收入,很快达到脱贫标准。

“非常感谢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让我们一家提前脱贫。我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我们家打算在县城买套房,我相信未来会更好。”祁生莲说。

如今,寺尔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早就过万,村集体经济的“家底子”也越来越厚实。2016年,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合作社后,这些村民每人每年能拿到640元分红款。之后,村两委以及驻村工作队主动争取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县级统一整合开展光伏电站项目。

2019年,村集体经济注入资金160万元,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投入门源县城投公司,每年实现资产收益12.8万元。村里的集体经济越来越多,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好。

规模养殖未来可期

去年,海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玉琼到寺尔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到村里时,王玉琼借宿在村民家里。为解决她的住宿问题,乔德清在幸福大院给她找了个住处。

在联点帮扶单位海北州民宗委和门源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扶下,寺尔沟村通过发展产业脱贫、村企合作社等渠道,走出了一条“光伏发电+生态管护+脱贫户”的绿色发展之路。

后来,帮扶单位又为寺尔沟村的养殖业发展争取资金,并争取资金对寺尔沟村的合作社进行提升扩建,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发动村内养殖大户全部进养殖场养殖,进一步实现人畜分离,大力发展生态养殖。

村里还有很多事要做

这几年,为了村里的发展,乔德清经常自掏腰包,但他毫无怨言,只想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如今,寺尔沟村正在以新型农牧业产业发展为引领,围绕建设“以精品草原生态风光、生产加工、牧民民俗体验、乡村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东川镇党委、政府和寺尔沟村两委采取“支部谋发展、党员争示范、群众齐参与”的模式,绘就寺尔沟村近、中、长期规划图,以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为目标,做活做好农畜产品、打造景村一体、休闲生态游三篇文章,努力实现农工商文旅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多元化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寺尔沟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努力把寺尔沟村建设成为青海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推进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垃圾整治、民房立面改造,从生活上引导村民改变生活习惯,进而改变农村的基本面貌,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寺尔沟村的村民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关键词: 第十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