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铁二局总部在四川成都,项目上的工人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贵州、四川等地,从平原到高原,他们需要克服的不仅是缺氧、睡不着觉、身体不适等问题,还要克服“不落工期”“保质保量”等一系列硬性指标。
“还有两个月我们的项目就全部完工了,在这里待了4年时间,感觉终于要熬出头了。去年11月份冬季施工的时候,最冷的时候能到零下30多度,我们有一位从成都来的施工人员给冻哭了,哭着喊着要回家,当时日工资开到了800元,都几乎没有人愿意干。”江俊杰说。
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多年冻土是青藏高原公路施工的“三大难题”。如何处理好公路建设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是对建设者智慧和能力的巨大考验。
盘大公路穿行于祁连山国家公园腹地,为最小程度地破坏沿线生态,建设者们不惜增加投资,以减少工程对野生动物和当地生态的影响。
标段施工路段全长70余公里,各类涵洞数量共有64余道。为了不阻断野生动物的活动路线,施工者根据沿线野生动物种群分布特征、种群交换情况、栖息地、繁殖地等状况,每公里都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
“祁连山腹地一直都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我们施工时经常能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绝不打扰这些野生动物是我们施工之初就给全线定下的铁律。”魏力立表示。
在现场记者看到,路基裸露边坡已进行草皮回铺,边施工边治理恢复,使得工程实施与生态恢复有机结合,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沿线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进驻工地后,通过标语、环保宣传等途径,向施工人员宣传环保知识,时刻提醒人们要注重环保,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魏力立说:“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保护环境,为了生态,这样做是值得的。”
一部交通史,就是一部发展史。如今的海北藏族自治州,一条条国道、省道、乡村道路伸向无尽的远方,将广袤的草原、山地与现代化的都市通联起来。“以前路不好,冬天去门源给牛羊备草料,路上就得六七个小时,加上装车拉料,当天回不来只能在外住一晚上,所以那时候养的牛羊也少,日子不好过。现在通了柏油路,外出打工、牛羊备料、旅游交流都方便多了。去门源当天就能来回,游客也多了,日子更有盼头了。”祁连县默勒镇老日根村书记四清告诉记者。
盘大公路作为全省三大旅游景观廊道中祁连山风光带生态旅游景观廊道的重要通道,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完工后,将有效缓解海北交通压力,提升地区交通公共基本服务水平,提高区域交通应急救援及抗灾保通能力,带动沿线地方经济、交通及旅游事业发展,对加快民族地区群众致富步伐提供新的动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