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安次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综述

2017-12-29 11:34: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在安次区码头镇东李庄村口,昔日村民用于堆放柴草的空地变成了健身广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村内几十年坑洼不平的泥土路变成了宽敞笔直的柏油路,纵横相连,畅通城乡……这是安次区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以来的明显变化之一。

截至5月底,安次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累计投资1065.4万元,“十五件实事”所涉工程全部开工,一场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为主题的环境变革、观念变革、习惯变革已经在龙河大地全面展开。

“党员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最关键的是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开展之初,一些群众认为这就是“一阵风”、“面子事”,时间长不了、变化大不了,对活动关注度、认可度、参与度都不高,存在“等待、观望”心理。面对这样的局面,安次区从发挥党委政府统揽主导作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入手,组织谋划、推动落实,来真的、玩实的,让广大群众看到党委班子的决心,用党委班子的决心鼓足群众的信心,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确保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起好步、开好局。

安次区80%是农村,80%是农民,“三农”工作一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区委书记王永威说:“安次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是最直接让群众受益的好事、实事,必须举全区之力,像干自己家里事一样、像给自己父母办事一样,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为了切实抓好落实,安次区将今年的改造提升工作细化分解,逐项明确领导、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完成时限,并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体系,每月组织开展大评比、大排队,年底综合打分,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部门和干部不予年终评优资格。同时,除去省、市派驻的13个工作组,该区又抽调96名机关干部,混合组成32个工作组,带着课题、带着任务进村帮扶,并明确要求任务完成不了,坚决不能收兵,建立了一条抓落实的工作责任链,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肩上有担子,奖优罚劣,鞭打慢牛,在全区上下形成了抓落实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加强督导调度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围绕确保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办成群众称道的民心工程,该区建立并实施了“天抽查、周调度、月总结”督导工作机制;区“两办”督查室采取明察暗访、重点巡查、下发督办卡等形式,对乡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及时将工作进度发布在区“六五”网站,定期排队。活动以来,共组织开展集中督导检查18次,明察暗访11次,确实督出了激情、督出了干劲、督出了动力,及时解决各类难题140多项,工程效率平均提升25%。

“激发引导广大群众共建美好家园,让现实照进梦想”

面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涉及内容多、领域宽、范围广的特点,该区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一场“人民战争”,才能实现面貌大提升、环境大改善。对此,该区充分调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动员广大群众唱主角,为工作顺利推进注入了无穷动力。

规划怎么定?——顺民意。村庄持续发展关键在规划。工作中,该区始终坚持“群众说了算”的原则,全力做好村庄规划工作。

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围绕“改造什么、怎么改造、改造成什么样”、“路修多宽、房盖多高”等具体问题逐户走访,累计组织召开村街党员、村民代表、全体村民三个层面座谈会96次,广泛征求、认真梳理村民意见,使农村面貌改造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确保了工作顺利推进。

杨税务乡西太平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在制定村街发展规划中,该区充分考虑了村里蔬菜、瓜果等产业的发展优势,编制了村街统筹发展规划。当看到规划成果时,村支部一班人交口称赞,都说:“这下发展方向更明确了,发展路子更清晰了,对村街今后的发展信心更足了。”

不搞“千篇一律”、“一刀切”,规划中注重结合村街资源条件、现有特色等实际情况,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制定发展规划。截至4月底,全区45个重点村街全部完成村庄规划编制。

资金怎么来?——撬民资。安次处于正在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农村面貌改造,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为此,该区创新思路,打破过去“财政推动、大包大揽”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在用好用足专项资金的同时,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充分撬动民间资本用于环境改善、面貌提升。

他们动员各村街在外能人、企业老板,采取捐助资金、物资帮助等方式,对村内街道的硬化、绿化、污水排放等进行改造提升,助力家乡发展。目前,先后共有20家企业、近百名各界人士捐资捐物,合计320多万元,全区利用“一事一议”政策落实资金1035万元。同时,在村民同意的基础上,各驻村工作组积极与本辖区企业洽谈,采取市场化模式,在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中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统筹推动帮扶项目落实,既保障了广大群众现实利益,又树立了企业的威信,促进了企业长足发展。目前,东李庄村、杨场等20个村街与辖区企业达成36项基础设施工程合作意向,极大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东李庄董士友等30个群众,为改造提升工作出工出力。截至目前,全区45个重点村街自愿出工参与帮扶达到5000多人次。

工作怎么推?——借民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群众过上更舒适称心的生活。所以,无论是改造重点还是推进方法上,该区始终注重尊重群众的想法、倾听群众的声音。特别是工作之初,他们下发了《村街改造摸底调查表》,向广大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经过认真梳理,借力群众智慧,确定了“面推进、点突破、抓结合”的工作推进思路,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有力推动了工作顺利开展。

广大群众对这项行动的最基本要求是“整洁”,就是整齐有序、干干净净。对此,他们按照“四清、四化”整治要求,利用2个月时间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尤其对房前屋后、街道两旁、集贸市场、公共广场等区域进行拉网式整治,确保不留死角死面,彻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此外,“四清四化”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方面,也是今年省市要求必保完成的任务,更是组织和群众对党政府工作能力的现实考验。对此,他们集中优势力量,集中物力财力,打响了一场以“四清四化”为重点的攻坚战。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出动人员1万多人次,清运垃圾2万方,清理国省县乡道路27条35公里,粉刷沿街建筑立面3.5万平方米,清除沿街商户临时牌匾2100多块。经过攻坚,全区农村环境得到较大提升、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初步实现了“远看有形象、近看有亮点”的阶段性目标。

“现在我们村的街道净了,院落整齐了,空气清新了,大伙儿的心里更敞亮了,致富创业的精气神儿也更足了,这是以前做梦都没想的好日子。”6月5日,码头镇东李庄村石大爷乐呵呵地说。

建后怎么管?——靠民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极易出现反弹,既要打好“攻坚战”,更要打好“持久战”。为保持好、维护好、发展好工作成果,该区在做好专职保洁基础上,发挥群众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建共护。

在各乡镇设农村环境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各村街每500人组建一支由2-3名群众组成的义务保洁队伍,负责村街道路、公共广场、“两室”周围的清理工作。目前,全区共成立义务保洁队97支,基本实现了村有保洁员、乡有转运员、区有垃圾处理员的环境工作格局。同时,按照村村建设垃圾池、乡乡配备垃圾清运车的标准,在用好专项资金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300万元,加快环境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区新建垃圾池箱600个,配备垃圾清运车辆170辆。

建立实行委员包片、党员包段、各家各户包门前屋后的“三包”农村环境治理日常管护制度,同时通过村规民约、《村庄环卫管理要求》等8项制度,发动群众自己保持环境卫生,实现工作常态化。

通过一段时间努力,该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取得了阶段成果,给全区工作发展带来了新变化和新气象:

农村环境变美了。截至目前,全区硬化村街道路1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52盏,种植花草树木11.1万株,45个村街基本达到“四清四化”标准,过去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明显减少,整体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农民素质提高了。广大群众在参与过程中,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意识明显提升,集体感、责任感明显增强,讲整洁、讲卫生、讲文明已成为群众的自觉最求。活动以来,全区农村治安、刑事案件均下降30%,农村呈现出村街和谐、邻里和睦、家园和美的良好氛围。

干群关系拉近了。通过开展活动,打通了干群隔心墙、架起了干群连心桥,群众对干部更信赖、干部对群众更亲近,特别是各级干部的作风得到了历练和提升,解难题、办实事的能力切实增强,营造了干群一门心思抓环境、齐心协力抓发展的浓厚氛围。

短评: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要顺民意调民力

张萌萌

安次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之所以成效明显,主要原因是安次区在这次行动中顺应了民意,调动了民力,很好地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在了一起,为工作顺利推进注入了无穷动力。

尊重群众的意愿是前提。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更是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全市农民群众办的一件实事好事。衡量这项活动的标准是群众的满意度。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多听一听群众的声音,全面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只有把人民的需求时时挂在心上,让群众满意了,工作才能干得成、干得好。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关键。改善生活环境、过上更好日子是老百姓最强烈的诉求和最朴实的梦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共同梦想靠的是共同努力。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高,这项活动才能扎实顺利推进。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真心拜群众为师,请群众“掌舵”,把这项活动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只有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打一场“人民战争”,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这艘巨轮才能破浪前行。

关键词: 安次区 面貌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