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湟源县:指尖翻飞 绣出致富路

2022-02-21 08:51:34 来源:西海都市报

皮绣创作现场。

皮绣作品《可可西里》。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太漂亮了,简直活灵活现!”2月15日,在湟源县丹噶尔古城皮绣坊的展厅内,几位游客驻足在一幅皮绣作品前啧啧称赞。这幅名为《华章》的作品中,几位身着华服的青年男女在空旷的草原上挥舞着衣袖,载歌载舞。彩色绣线绣出的华服,立体有形,散发着富有质感的光泽。整幅作品用高超的技艺,流畅的线条,展现了民族团结的盛世华章。

“《华章》耗时一年零八个月,结合运用垫绣、打籽绣、平绣、乱针绣、散套针等十几种针法,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提高了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等,艺术特色鲜明、质感强烈。”绣坊内,省级民间工艺师祁琴芳和绣娘们正在认真地制作皮绣,大家穿针引线、丝线在绣娘手中娴熟地上下翻飞,老虎、藏羚羊、牦牛、人物等一个个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据考证,皮毛工艺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羌时代,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发展。而湟源皮绣正是在深厚的河湟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在传承民间皮毛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手工艺品。湟源皮绣取材于各种特制的皮张,用毛线、皮绳、马尾、马鬃等丝、绒、棉多种颜色的绣线,用盘、攒、堆、辫、绣等针法制作而成,具有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青藏高原的艺术一绝。

皮绣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传承和保护。省级民间工艺师、西宁市级非遗传承人冯海萍,已从事皮绣工作16年。作为皮绣的第一批研发人员,冯海萍和其他3位合伙人于2017年创办了皮绣公司,通过建立就业培训基地、刺绣旅游中心、刺绣产业孵化中心和重要的制绣品集散地,研制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收藏品、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等,将皮绣传承、延续和发扬光大。

“湟源皮绣工艺从简到繁、从粗到精,其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皮绣产品研发之初困难重重,没有资料和技术可以参考,采用的皮子弹性大易变形。”冯海萍说,皮绣最大的难度就是在皮子上制作时针脚太密皮子容易破裂,针脚疏了图案又衔接不上,所以皮绣的要求非常高。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研发人员大胆钻研、创新,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因此形成了盘、攒、绣等独特的皮绣制作工艺。

为提高湟源皮绣品牌的知名度,湟源皮绣加工企业依托各类大赛、大型非遗展示等活动,获得各种奖项,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2008年,皮绣作品《高原精灵·藏羚羊》作为艺术珍品被北京奥组委珍藏。

如今,通过湟源绣娘们的巧手,皮绣产业逐渐焕发生机,已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助力湟源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今年56岁的吴占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皮绣,零基础的她参加了半年的手工技能培训,现已成为技术熟练工,经她的巧手制作的大大小小的皮绣作品不计其数。“一个月下来能挣2000多元。”既能挣钱,又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皮绣不仅改变了吴占花的生活,还让她结交了不少朋友,这样的生活让她感到很满足。

近年来,湟源县政府高度重视皮绣,在政策上和人才培训、资源集聚等方面给予皮绣加工企业很大的扶持,冯海萍创办的皮绣公司已先后培训妇女1050人次,吸纳从事皮绣及民间手工艺品的绣娘323人。

湟源皮绣以全省“青绣”产业发展为契机,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丰富皮绣产品,加强人才培训,真正让这一“指尖技艺”发展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指尖经济”。

同时,皮绣承担着文化发展的特殊使命,已成为宣传湟源乃至大美青海的一张特殊的文化名片,成为湟源人民得以传承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