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地人也有穷得出奇的,网上说上海人有钱,有房有地,家里拆迁一夜暴富。
【资料图】
可真碰到上海土著大叔,才发现啥都有例外。
肯德基里坐着,隔壁桌那大叔穿个蓝衬衫,裤子有点旧,还显短,脚上是双运动鞋,鞋头已经有点翘起来。
手里捏着个手机,屏幕贴膜都花了。
他点了个鸡腿堡套餐,吃得挺慢。
不怎么说话,偶尔抬头,看着柜台方向。
他跟人聊天,说自己没房,结婚只能住丈母娘家。
那房子在虹口,老式弄堂,进门得侧着身。
楼道一年四季都没灯,白天光线也暗,走路得摸着墙。
家里房子就两间,洗澡没地方,想洗得跑澡堂。
女儿上学要挤三号线,门口电瓶车、快递车一堆,早上七点半地铁门都关不上。
另一个网友说自己小时候住杨浦,家里三代人挤在三十平米。
厨房放在过道,厕所是公用。
楼上楼下吵架隔三差五,动静大得邻居都能听见。
冬天没暖气,夏天睡地板还得用大蒲扇扇风。
家里人穿衣服就讲究耐穿,也不追时髦。
过年穿新衣裳,平时都是补丁摞补丁。
市区有些房子真叫鸽子笼。
进门连个鞋柜都塞不下。
客厅窗台通铺着,白天晒衣服,晚上放菜板切菜。
厨房能转身就算大。
住的人多,碰头是常事,谁都没脾气。
郊区老房子就是草鸡窝。
砖头破的,墙皮掉得一块一块。
进门一股潮气,地上总是湿的。
院子里堆着杂物,自行车锈得扶手发黑。
晚上蚊子多,得挂蚊帐。
有人说自己家拆迁以后搬新房了。
可等了好多年,房产证还没办下来。
新小区设施看着新,电梯老坏。
邻居换了好几拨,谁也不认识谁。
小孩下楼玩都得家长跟着。
之前住老房子,家家户户门口晾衣,邻里还会互相串门。
现在谁也不理谁,关起门各过各的。
有网友说:“弄堂老房子拆不到多少,脱贫是能,想靠这个发财门都没有。”还有人回:“市区五十平的老破小,能留给儿子的也就这个。外地人以为进了上海就能翻身,结果上海土著自己还在愁孩子上学。”
有个小姑娘家里住的是那种几户合住的西式洋楼。
她说原先整个洋楼就一家住,后来分成三家,大家用同一楼梯。
上厕所要排队,厨房得抢时间。
墙上全是水渍,天花板有裂缝。
小区门口一到早上,家长送孩子上学,车水马龙,地上全是自行车轮胎印。
以前老弄堂里有公共澡堂,大家提着盆排队,冬天水汽腾腾,夏天门口一地水。
有人带小板凳坐着,有人干脆围着毛巾直接冲凉。
澡堂门口卖凉皮、茶叶蛋。
小孩爱凑热闹,洗完澡顺手买根冰棍。
现在澡堂拆了,小区里新建了健身房,可没人去。
有个男的说自己穷怕了,拼了命想找有钱姑娘。
家里条件差,结婚时全指望女方带点嫁妆。
结婚那年,丈母娘家给了两只金镯子,他自己什么都拿不出。
孩子生下来,奶粉钱得省着花。
媳妇娘家偶尔接济点菜,日子才好过点。
还有人说,自己老妈觉得儿子不容易,把家里仅有的钱全给了儿媳。
老太太自己吃面条啃咸菜,也不觉得委屈。
家里旧衣服一件接一件穿,舍不得买新的。
楼下超市打折,老太太蹲点买鸡蛋,能省一块是一块,天天翻着手机记账。
淮海路那边有网友说,五十三平的小房子分成两间,父母睡一间,他睡一间。
朋友来家说“你这房子在上海算不错了”。
其实房子里墙皮早脱了,木地板嘎吱响,卫生间老堵。
搬出去租房舍不得,留下住又觉得窝火。
还有人小时候是那种新公房,八十年代盖的,刚搬进去觉得高档。
现在看就是贫民窟。
楼道里墙上贴着各种小广告,电梯口堆着破椅子。
下雨天屋里还会渗水。
家里人都说,出身这样,能进公司做白领已经很不错,不用去工厂搬货就谢天谢地。
网友还说:“很多外地人觉得上海本地人条件好,实在没想过有人连自家房子都没。”另一个网友说:“有本事的上海小孩都想离家远点,谁都不想被原生家庭拖着。”
弄堂那种房子,拆迁轮不到自己,房子也太小分不到什么钱。
房东多年就一台老电视,电风扇还是上世纪的。
外面下雨漏到床边,晚上睡觉枕边得垫块塑料布。
邻居家孩子打游戏吵到半夜,老人家拿锅敲地板只能管一会儿。
上海老城区房价是高,有的房子老得连房本都没,想卖都卖不动。
一家三口住一间房,厨房小得只能一个人转身。
楼下小菜场,早点摊前排队买生煎,三块钱一份。
有人说自己小时候馄饨就着咸菜吃,没肉馅儿。
家里摆着的沙发还是九十年代的,坐着一股陈年味道。
小区里新装修的,进门鞋柜一排,亮堂堂的灯,可隔壁老房子窗户糊着报纸,防蚊子也防人偷看。
老人都爱扎堆门口打牌,拿着小板凳坐半天。
小孩玩橡皮筋,地上画跳房子格子。
外地朋友来串门,看了说“还以为上海人都住洋房”。
有网友说:“上海本地人能把4千的工资全花自己身上,不用掏房租,那已经是赢了一半。”另有人说:“小时候全靠父母省吃俭用,自己能读书算是烧高香了。”
现在很多上海土著的孩子,自己打拼不靠家里。
能进写字楼做白领不容易,外面外卖小哥天天送餐到公司门口,自己心里明白,出身也决定不了啥。
谁家过得怎么样,只有自己清楚。
大家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
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