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枣生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98%以上,枣产品出口几乎占世界枣产量贸易的100%,但出口占比非常小,进口几乎为0,对国内红枣供需影响有限,我国是红枣的生产大国,基本上是自产自销现状。影响红枣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从供给视角、需求视角、季节性波动规律、仓单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分析不同因素对红枣价格的影响。
1、2022年产量同比增加。产量是代表红枣生产规模的重要指标,其对红枣价格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全国红枣种植面积在2018年之前连续增长,发展较快,同时产量也连年增长,产量上升过快导致销售压力不断加大,产业效益也不断下降,2018年可谓是红枣产业的转折点,在这之后种植面积和产量下滑明显,产量的波动更多的是取决于面积和单产,单产的背后则是天气情况和管理水平。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2022年主产区种植面积还是存在减少的,只是也存在新增,但新增部分暂时没有产出。从民间调研以及Mysteel、卓创资讯等数据来看,2021年由于天气、砍树以及枣农管理不佳等原因导致整体减产率在40%左右,所以当年度采收季价格上涨明显、采购进度也比较快。2022年度情况截然不同,虽然考虑到面积递减态势,但是无极端天气,我们认为2022年红枣产量将呈恢复性增长。我们回顾下2021/22年度红枣主连日K走势图,在收购期达到顶峰之后,在销售和消费期连续走低,由此可见供应之充裕。
2、需求端消费放量和提价较难。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能力,消费能否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的增长状况。受疫情影响,企业、居民等盈利能力较弱,经济低增长背景下,居民对未来消费预期更加偏弱。2022年红枣收购季价格高开低走,新疆以及崔尔庄市场管控时间较长,且全国疫情严峻,物流不通畅,市场不确定增加,且投机需求也会减少。目前新季红枣集中上市延迟,销区主要以陈货为主,但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上扬,随着新货逐渐出疆,供应得到补充,价格上涨难度更大。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份是红枣消费的季节性旺季,特别是元旦春节是消费高峰期。从时间节点来看,消费旺季时间已过半,对于红枣不存在所谓的报复性消费,丢失的消费也不会再补起来,这意味着红枣现有库存或者说供应量会不断后移。等待4月份气温升高,红枣需入冷库储存且消费进入淡季,价格更难言乐观。
3、价格季节性规律。从短期波动特征来看,红枣价格季节性特征明显,即在一年的周期内,红枣最高价格出现在1月—3月,达到最高点后红枣价格大幅度下降至本年度的5月、6月,达到全年度的第一个谷底,之后开始不同程度的震荡回升,到9月、10月随着不同种类红枣相继大量上市,价格又进入第二个谷底,继而开始缓慢上涨到年末及次年的1月—3月,呈“春冬高,夏秋低”的价格趋势,主要是由于夏秋季节水果种类丰富,红枣的替代品较多,人们更倾向选择新鲜时令水果,红枣的消费需求减少,导致红枣销售价格开始下跌。每年五月到九月是红枣的销售淡季,期间红枣销售价格较低,至少比销售旺季的价格低20%。
4、仓单数量太少可能是当前核心的问题。只是对于红枣来讲持仓也有限,持仓量最大的CJ301合约也不过2.66万手,对应的现货量为13.3万吨,在红枣500多万吨的体量中,交割占比不大。最重要的是,仓单是个动态过程,当前期货盘面贴水500元/吨左右,一旦期价升水,仓单必然会放量,去年注册仓单大增就是最好的证明。且对于当前产量同比增加,销售压力后移,消费清淡的局面来讲,盘面卖货很可能是非常好的选择。如果当前套保盘偏少,那盘面成本支撑可能会起作用,但随着时间后移,等到消费淡季,后边的压力更大。若盘面出现套保利润,后边下跌可能更加顺畅。
5、2022年度产量已经兑现,后期焦点集中在需求端和交割。产区采购困难重重导致销售期也不断延迟,可以预见只能降价促销,以价换量,挺价的后果也是后期盘面压力会越来越大。郑商所红枣期货设置的合约月份为1、3、5、7、9、12月。2023年春节为1月22日,按照季节性和运费来看,1月合约最强,9月份处于三季度消费淡季,且为仓单注销最后一个月份,合约最弱。当前盘面贴水沧州地区,这就意味着套保盘不会马上介入。如果多头炒交割或者盘面给出套保利润,仓单可能会上量。我们认为2022年供需大格局是供增需减,红枣价格处于熊市,单边我们倾向继续做空,月间价差为正套。
(文章来源:建信期货)
关键词: 红枣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