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投稿

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志愿者素描

2016-11-18 16:38:05     来源:新浪

  新华网杭州11月18日新媒体专电 这几天,在乌镇景区的小巷石桥畔、永久会址的明亮回廊间,总能见到一抹亮丽的蓝色,他们就是服务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志愿者——“小梧桐”。

  11月16日至18日,1000多名“小梧桐”热情洋溢、精神抖擞,为参会嘉宾们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场馆之间、嘉宾之间的纽带,也成为乌镇与世界间的桥梁。

  “小梧桐”炼成记

  “‘小梧桐’取意‘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而且‘梧桐’与‘互通’谐音,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理念十分契合。”共青团桐乡市委书记陈晓雷说。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今年5月开放报名以来,共有来自浙江17所高校和桐乡本地超过7000人报名,经过多轮筛选,最终1072人正式成为大会志愿者,涵盖礼仪、接待、翻译等不同专长和英语、德语、法语等十大语种,确保为全球嘉宾和记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据陈晓雷介绍,除了对“小梧桐”开展基本礼仪、互联网基础知识及大会概况等方面的培训,为方便指挥调度,本届大会优化升级了志愿者智能指挥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APP,实现了志愿服务定位、重要通知反馈、一键紧急呼叫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智慧程度。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黄兴宇曾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工作,当听说本届大会开始选拔志愿者时,她马上与小伙伴一起报了名,并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负责乌镇景区礼仪引导工作。

  “小梧桐”在乌镇的实地培训和演练从11月12日就已开始,许多一线岗位的志愿者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为了熟悉复杂的地形,不少人“微信运动”的日均步数都在两万以上。

  “由于强度比较高,刚开始许多人觉得很累,但真正上岗时,大家都已经适应了。”黄兴宇说。

  “小梧桐”上会场

  本届大会的亮点之一,是新落成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投入整体运行,这对于志愿者服务工作也是全新的挑战。

  “新建成的场馆非常大,我必须记住每个厅的位置。在新会址举办大会,人流量也会更集中,引导的难度更大。”负责会场内的礼仪和引导的“小梧桐”孟筱含说,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她曾参加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志愿服务工作。

  她说,当有组员体力不支时,马上会有别的组员补上来,从中她感受到团队带来的温暖。

  参会的互联网创业者鸿志远对“小梧桐”的评价很高。“志愿者们特别热情,随时可以咨询、带路,服务很到位。”他说。

  志愿服务工作也为“小梧桐”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互联网大咖的机会。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叶凯威负责会场安保区域的引导和翻译,工作中的一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我看到搜狐的张朝阳从我身边走过,当时心里特别激动,但志愿者工作要求我克制冲动,站好自己的岗位。”

  本届大会引导服务组负责人、浙江传媒学院老师王杨禾佳已经连续三年参加大会志愿服务工作,她说:“志愿者们都特别认真,总能随机应变化解各种突发的困难。”

  她也表示,有的岗位位置比较偏,一天也没有几个人经过,她在巡岗的过程中发现,那些孤独的“小梧桐”也坚守岗位,认真服务,让她非常感动。

  “小梧桐”里除了浙江各高校的大学生,还有103名来自桐乡各乡镇的居民。“在翻译方面可能我们不如大学生专业,但我们对于镇区的路线更加熟悉。”镇区岗点服务组的乌镇居民王剑伟说,“有了前两次大会的经验,这次我们的岗位分工更明确,岗点布置更合理,服务也更专业。”

  “小梧桐”看世界

  “我之前一直关注着世界互联网大会,我觉得这么多影响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大咖能聚在一起,讨论未来发展趋势,实在太酷了!”浙江外国语学院学生孔颖说,自己作为志愿者能为本届大会做出一点贡献,她感到非常自豪。

  搭了志愿者身份的‘便车’,浙江科技学院学生宣凯有机会亲眼见到了大会发布的许多领先科技成果。“那些先进的成果实在太让我震撼了,尤其看到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让我从心底觉得骄傲。”他说。

  “我的工作是一对一服务卡巴斯基实验室副总裁安东·新格罗夫,他很和善,也很独立,因此我获得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学生闻俊杰说,参观“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后,他切身体会到人工智能、VR技术等快速发展对生活的巨大帮助。

  王剑伟表示,由于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开始整体运行,会场由以往分散在景区变得更加集中,“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也移到室内举办,“感觉大会筹备更专业,规格更上了一个档次。”

  许多不止一次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小梧桐”也见证着互联网给这座江南古镇、给中国带来的飞速变化。“希望世界通过互联网大会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不仅是乌镇的青瓦白墙,还有中国互联网和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叶凯威说。(记者:魏一骏、熊茂伶、陶一萍、商意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