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伯克希尔在70年代初期不断壮大保险业,大量买入优质公司的便宜股票,到了1975年开始厚积薄发,1975-1977年是保险业的黄金3年,伯克希尔的保险事业继续高速发展。到了1978-1979年,保险业整体市场开始竞争加剧,1979年保险业整体综合比率从97.4%上升到100.7%。而伯克希尔的保险业综合比率竟然从98.2%下降到97.1%。可见伯克希尔保险业经营的有多好。
(综合比率是保险公司保费业务的盈亏平衡点,大于100会出现亏损,小于100则盈利,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详细的谈了保险业的商业模式,有时间大家可以去看下。致股东的信1973-1974年讲解,谈谈保险)
1978年伯克希尔每股账面价值增长24%,1979年增长35.7%。同期标普500指数增长6.4%,18.2%。大幅领先指数。
当你看到伯克希尔这些年持续取得高业绩的时候,你肯定会认为巴菲特这几年做的真好啊,业绩这么好。实际上在我看来,不是巴菲特这几年做的多好,而是70年代初期那几年股市行情很差,保险业行情也很差的时候,巴菲特在持续的积累内在实力,韬光养晦,到现在开始爆发了而已,当然现在行情好的时候他也做的不错。
但是在我看来,这几年优秀的业绩大部分原因还是之前低估时期收购的公司在发力,包括实体收购的公司,比如喜诗糖果,伊利诺斯国民银行等等,也包括股票,比如华盛顿邮报,盖可保险等。这些公司都是多年前收购的,现在都在不断发力,为伯克希尔的业绩做出贡献。反而最近这几年业绩很好的时候没有什么重要的收购,因为巴菲特一般都是在行情低迷之时收购。
这就好像一个人,当你看到他今年赚了大钱的时候,你觉得他肯定很努力,实际上可能他在睡觉。而当你看到他今年没赚到钱的时候,你觉得他今年在偷懒,实际上他很努力,干了很多大事情,只是这些大事情现在还看不到效果而已。当然对于巴菲特来说,他每年都很努力,只是在业绩不好的时候,他做的事情也许对未来影响更大,而行情好的时候,他只需努力维持就行了。
下面来看看伯克希尔这两年的具体业务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如今的博客希尔保险业的权重已经大于50%了,而纺织业的净利润对整个公司来讲几乎可以忽略了。而在十多年前刚收购伯克希尔的时候,公司还是一家以纺织业为主业的公司。
在伯克希尔众多的非保险业务中,喜诗糖果是利润的主要贡献者之一,1979年税前利润达1.28亿美金,在非保险业务中排第一(但伯克希尔只持有60%喜诗糖果的股份,后来被伯克希尔完全持有)。伊利诺斯国民银行也是利润的主要贡献者,该银行长期保持高于同行三倍的收益率,且一直稳定增长,堪称奇迹,可惜到了1979年,由于法律的限制,伯克希尔不得不出售该银行,巴菲特这几年本来就没有什么太好的收购,好不容易有一家还要出售。看来在接下来的年份中,如果巴菲特不来几个漂亮的大手笔收购,伯克希尔优秀的业绩恐怕难以持续。作者:梁孝永康
关键词: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