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投稿

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门户

县委书记谈官场:非规施政空间大合法权力相对小(2)

2016-11-25 20:31:11     来源:新浪

  李克军抱怨,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说基层的县委书记是“歪嘴和尚念经”,中央的经是好的,只是执行的时候被基层给搞坏了。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在抓落实过程中,经常遇到大原则与工作任务相悖、大政策与具体政策相左、政策互相打架等情况。而县委书记是全县大大小小所有事务的“第一责任人”,既然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而当两种要求同时摆在面前的时候,怎么办,能不能办成事,考验的就是地方官的能力。

  “我能当得起这个官,我就有当得起的办法。”李克军虽然有些无奈,但语气铿锵。

  最常见的办法是“两手抓”。

  以城镇改造为例,一方面上级领导明确给县委书记们制定目标,如今年要改造多少面积的棚户区,建起多少栋居民楼,让多少户住上新房。数字、指标、考核如一座座大山向县委书记压过来。另一方面,他还要撑着笑容反复重复领导的另一个要求:不准非法拆迁、暴力拆迁,要耐心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既要在几个月内完成改造任务,又要温声细语地劝说拆迁户签订协议,令所有人满意。县委书记们陷入两难,因为此二者几乎难以共存,当面临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矛盾时,县委书记需要作出选择。

  多数县委书记在权衡利弊后,内心的天平会向前者倾斜。但这并不意味着县委书记是黑心到牺牲百姓的利益,只为让上级满意。在多数城建和拆迁的故事中,如果可能的话,县委书记还是愿意用正确、科学的方式与拆迁户商定补偿协议,但面临有些在他们看来冥顽不化的钉子户时,想到紧迫的任务时间和巨大的考核压力,县委书记也不会拒绝使用一些“非常规手段”,如高价收买钉子户,默许开发商采取断电、砸玻璃等手段。

  一手明,一手暗。

  县委书记们为了完成任务,各出奇招。李克军在书中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某县在城镇改造中,一个饭店老板漫天要价,拒不拆迁。县委书记经过调查,得知县直机关很多单位经常到这里吃喝,于是便命令纪检委拿着摄像机,守候在饭店门前,饭店立刻冷清下来。一周之后,饭店老板主动找到动迁单位,协商补偿事宜。

  这些剑走偏锋的招法,有的合理合法,有的与法治精神相悖,有的游走于法律政策的边缘,有的带有实用主义色彩。其结果也具有双重性:既能化解一些工作中的难题,获得一定的治理效果,也可能带来某些后遗症,如拆迁户被强拆要上访,民意不满。

  而除了民意的考验外,干部们也在观察,“能不能有招”是县委书记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上级讲话传达精神,要指导城镇建设,底下的县委书记听着,在心里摇摇头。回到县里开会,却说了与上级领导同样的一番话,下面的干部也是平静地听着,眼中的洞悉一闪而过。散会后,县委书记带着建设局长,亲自去拆迁现场转了一圈。回到单位,局长趁机说:书记你说得好,但是我们现在遇到个问题,有其中50户要这些赔偿,我一算账咱们的钱不够啊。而且你给他多补助,别人该上访了。书记,你说咋办吧?

  局长双手一摊,眼盯着书记不放。这种情况,县委书记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低下头,和局长认真讨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二是茶水一端,跟局长摆摆手说:这事儿你就这么办就是了,你就给我整。

  一个东北话中的“整”字,道尽了官场中的万般人心,玲珑七窍。

  李克军说,多数情况下,面对第二种情况中领导的反应,局长依旧镇定,因为他知道书记虽然这么说,但肯定有办法。而面对局长的叫苦,书记也心知肚明,局长这是在哭着要糖吃,大家心照不宣。

  然而,也有县委书记把事情推给局长是心里真的没招,于是故作强硬。一两次之后,下面的干部就会觉得这样的人只会瞎横,没有真本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市里可以传达精神,县这一级是做事的。而中国当前的问题是,书面过严,执行过宽,所以执行中的尺度都由主政的地方官掌握。

  李克军认为,每个县委书记在灵活变通的工作方式中,都需要找好自己的“损益平衡点”,权衡各方面的成本和收益。他指出,国外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县域政治研究。

  在阿城市担任市委书记期间,有个企业要在当地投资五六个亿建一座水泥厂。按照惯例,土地出让金可以免一半,税收可以照顾。但是该企业在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时,竟然要求免去资产占用税费。

  李克军几经考虑,最后决定拒绝其要求,他认为,财政的钱过几年或许可以回本,但是矿产资源涉及子孙后代,无论如何不能开这个口子。最后,该企业去了临县投资建厂,临县的GDP由此增加,但李克军并不后悔。

  他认为,每个县委书记都会在心里算一笔账。如果严格按照政策法规发展,在吸引外商投资上就会失去竞争力,地方政府没有项目,于是GDP和财政收入有限,不仅影响个人政绩,也使整个县的经济运转难以为继。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和任上政绩,一味急切地发展经济,完全无视科学发展观,则会危害后代。每一个选择都是主政理念和客观现实的较量。

  政绩

  作为一名官员,最重要的客观现实之一,就是能否出政绩。

  年年排名,政绩考核上大榜。评分有三档,每档有排名。人有脸,树有皮,就算县委书记不在乎个人的政绩和声望,也不能让整个县领导班子跟着他遭殃。

  李克军坦承,没有人会完全不在乎政绩,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为了政绩而妥协。县委书记也是人,是人就有欲望,有追求,有社会关系。而政绩就像一张大网,把所有这些都牢牢圈在其中。

  李克军在书中记录了一位县委书记的话:“上级领导总教育我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还总让我们把官位看淡些。但是,实际上的政绩评价标准和用人导向,就是看谁能把经济指标搞上去,谁能把城市建设得更漂亮,这种状况不改变,那些动听的说教恐怕连宣传者自己都不会相信。”

  他认为,这个县委书记道出了“政绩饥渴症”的症结所在。

  在李克军看来,“政绩饥渴症”的病源之一,就是以经济指标为中心的政绩评价及干部选任制度。简言之,经济指标定乾坤。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