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投稿

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门户

昌平率先流转山区土地 俊虎两亩地租政府造林

2016-12-13 09:36:38     来源:新浪

每年夏初,赵俊虎都要和野猪“斗智斗勇”。家里9亩老玉米地,一个不留神,一半儿就要断送在野猪嘴里。“看也看不住,守也守不住,一年一亩地能闹个三五百元就不错。”

可今年,赵俊虎稍稍松了口气。“土地流转给镇里种树,旱涝保收一年一亩地2500元。”他所在的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八成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原先的边角旮旯地一块块连成了绿海。

边角地、撂荒地,政府出资流转,农民稳获收益。长峪城村的变化只是个缩影。昌平区实施山区造林工程,截至目前已有6000亩深山边角地、撂荒地变成生态景观林地。到明年秋天,将达到1.4万亩。

“野猪嘴里夺口粮”

长峪城村海拔1000多米,因为地势高、离城区偏远,这里又被当地人称为昌平的“小西藏”。赵俊虎家的玉米地就高高挂在半山腰上。

“这块地,打从今年起就种树了。”领着记者,赵俊虎走进一片新造的景观林地。时值寒冬,阔叶树叶子已经凋零,一片片金枝国槐,在夕阳照耀下,金灿灿的耀眼。白皮松、油松苍翠蓊郁,一排排如朝气蓬勃的士兵。

眼前的这块地,用赵俊虎自己话说,过去是“年年操心,年年收不上粮。”山里没水,种地全靠老天,逢着大旱的年头,闹不好就是颗粒无收。好不容易盼来个好年景,又架不住野猪来“搅局”。

“每年六七月份,玉米棒子刚要长,最嫩的时候,野猪、獾什么的就来了。专拣天黑的时候下山,一拱一片。”从野猪嘴里夺口粮,赵俊虎和乡亲们没少想办法,放鞭炮、插稻草人,一次两次还管用。时间一长,“野猪比人还精”,照旧大摇大摆下山祸害,拖家带口一晚上能毁掉半亩地。

野猪毁地,政府有补偿。但按政策最高80%的补损,并不能完全弥补村民损失的经济收益。

今年,响应政府的山区造林工程,赵俊虎将自家符合政策条件的两亩玉米地,流转给镇政府绿化造林。“一亩地一年流转费2500元,两亩地就是5000元,比过去9亩地一年的收益还要高。”赵俊虎挺知足。

“天上掉下两万块”

和赵俊虎一样享受到山区土地流转政策的高崖口村民魏要江,还要更“得意”些,“家里9亩地都够上了流转条件,一年光这份收入就有两万两千五百元。”

在魏要江眼里,这两万多元真好比是“天上掉馅饼”,“要搁自己家种,连个零头都挣不来。”

原来,高崖口村极度干旱,虽然家家都有果树地,可不管种的是啥,品质都不咋样。“就说核桃树吧,不下雨结出来的果只有枣儿大,连仁儿都没有,你说咋卖?”

十年九旱。村里450多口人,有点儿能耐的,要么举家搬出去,要么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因为家里没有壮劳力,好些山里头的果树地,这几年就渐渐荒废掉了,变成了杂树丛。

去年,昌平区出台山区造林土地流转政策,高崖口村被列为试点村。听说参照平原造林政策,一亩地一年土地流转费用达2500元,没有一户不同意。“除了600亩退耕还林的地,按国家政策不能动以外,剩下全村1340亩地差不多全交出去了。”村党支部书记沈长林告诉记者。去年年初,各户凭自愿把手里的承包地、自留地流转到了村集体,村集体和镇林业站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租赁时间一直到2028年底。

“头一笔300万元土地流转金去年底到的账,第二笔最迟明年1月份也要发到各户手里。”沈长林说。对于年人均收入只有七八千元的高崖口村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增项。“村里的老人们都乐坏了。”

“增收的道儿宽了”

套用平原造林政策,在山区流转土地搞造林工程,昌平区在全市是第一个。“目的一是让农民增收,二是扩大生态建设的成果。”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纳入山区造林工程政策范围的全是偏远的山区、半山区,包括流村、延寿、南口、十三陵四个镇。和长峪城、高崖口一样,很多山区村面临靠天吃饭、农民增收难的困境。而另一方面,植树造林60多年,昌平山区已没有更多增绿空间。

区委、区政府经过多次到山区镇调研,最终确定由区财政出资,参照平原造林土地流转标准,从农民手中“买”回低效、荒弃的果树地,以及农地、边角地,开展山区绿化。去冬今春,已完成绿化面积6000亩。今年刚刚完成流转的8000亩土地,秋季陆续进场施工,预计明年下半年完工。

“冬天来还不太能看出效果,夏天来,那才叫好看!”在长峪城村,赵俊虎掏出手机,给记者看自己8月份拍摄的照片。青翠的国槐树下,一片金色、粉色、橙色的花海,映衬着远处的山峦,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夏天那几个月,我们村都成景点了,尽是城里人开着小车来拍照的。”赵俊虎语气颇有几分自豪。

不仅是这片林地。在连接长峪城和高崖口村的公路两侧,今年新造的景观林连方成片,国槐、油松、栾树、白皮松、金枝榆、黄栌等耐旱树种,组成磅礴的林海,仿佛给绵绵青山镶了一道美丽的花边。

“环境好了,能带动旅游,还能增加养护,咱山区老百姓增收的道儿,比从前只多不少。”在高崖口村,魏要江畅想着未来的图景。

按照政策,树种下去,养护工作优先考虑当地村民。“山区农民绿岗就业比例要不低于80%。”昌平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并且待遇和平原造林工程养护工人一样,给上“五险”,月收入约2000元。

据测算,昌平山区符合造林条件的边角地、撂荒地、低效果树地总计约4万亩,全部流转后,年土地租金将达到1亿元,年养护资金1.07亿元。预计可吸收1100名当地劳动力就业。在造林面积最大的流村镇,农民人均增收将达4000余元。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