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人才争夺,各地新政频出

2017-12-13 14:35: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长沙推出“人才新政22条”,大学毕业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武汉提出对大学毕业生购房给予优惠;郑州提出,对引进的院士和其他国家级领军人才给予奖励……

近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城市围绕人才引进频出新政。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人才争夺的背后,凸显出各地为发展积蓄人才力量的现实渴求。

优惠多多,

今年7月19日,成都发布“人才新政12条”。4个月过去之后,当地媒体报道,新政实施以来,全市共登记落户人才9.5万余人,30岁及以下青年人才为落户主体,占79.7%。

该市推出的人才落户制度包括,推行“先落户后就业”,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即可落户。同时,在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

事实上,当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正在收紧户口指标时,众多二线城市则面向各类人才敞开了大门。

南京提出,高校毕业生可直接申请落户;武汉规定,毕业3年内无需买房即可申请落户;济南则全面放开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落户限制。

拥有户口能给人带来归属感。一位落户成都的大学毕业生在受访时这样表示: “没有户口的话可能有点漂的感觉,因为已经在外漂了一段时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想以后还是这样的状态。”

激烈的人才争夺中,放开落户限制是最基础的条件。在房价经历较大幅度攀升之后,为了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安居压力,各地也推出相关举措。

这其中,武汉将建设3605套大学生人才公寓,面向毕业3年内留在武汉创业就业的无房大学生,最长租期可达3年。南京则规定,符合相关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申请30平方米左右的公租房或600至1000元的租赁补贴。长沙对到当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两年内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最高每年可达1.5万元。

一套60平方米的公租房,包含物业费在内每月的租金只需要170多元——这是西安市为引进人才推出的新举措。该市规定,1至2年的政策红利期(过渡期)满后,如果还想继续租住,可按照市场租金续签合同。

各地吸引人才的举措中,很多地方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购房。如武汉市就明确,对于完全产权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向大学毕业生出售;对于共有产权安居房,房屋产权20%份额由项目开发企业持有,80%份额按市场价格向大学毕业生出售。

除了让政策惠及高校毕业生之外,各地还对高端人才给予了进一步的资金支持。

在浙江义乌,市政府日前宣布,对入选“义乌英才”计划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社会事业发展紧缺人才,5年内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2000万元、400万元奖励。

厦门则对一流顶尖团队给予1000万元至1亿元资助。长沙未来5年将投入百亿以上资金,吸引储备100万人才。而在郑州,除了高层次人才之外,还要对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的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预备技师(技师),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推出的举措,已经不再单纯盯着高层次人才,而是将政策惠及普通高校毕业生。成都市有关负责人说:“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取决于年轻人。”

立足创新,

11月8日至10日,2017年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举行,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498名海外人才携带564个高质量创业创新项目参会交流。

这些项目与杭州的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包括人工智能、信息产业、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举办大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成一批优秀项目落地杭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杭州市人社局局长叶茂东介绍,从2015年起,杭州已先后举办两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共有50个项目落户在杭州。

而杭州引来的绝不仅仅是50个项目。在这背后,为各级各类人才搭建创新发展空间是该市的一项重要举措。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杭州已经先后打造了11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其中,在未来科技城的2579名海归手中,诞生了3200家科技企业,税收年均增幅达到了66.2%。

专家分析,在新的技术变革背景下,科技、信息产业打破了传统产业多由中心城市向其他次中心城市辐射的格局,一些二线城市不仅承接了产业转移,也成为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发起者。

其中,杭州在以电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孵化下,支付应用和网购模式从这里“出发”惠及全国;而成都,“手游之都”的产业发展方向,使得其游戏产业成为新经济的重要亮点;在贵阳,大数据产业搞得风生水起……

当城市间对于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一些政策层面的共性利好,已经不足以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了。有专家认为,吸引这个层次的人才,要靠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同样以杭州为例,据统计,近5年该市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2.5万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41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506名,自主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达121名。

正是大批创新人才的到来,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移动互联网等在当地快速崛起。这些人士,不但学历高,而且拥有世界前沿技术,有广泛的国际人脉和强烈的创业需求,他们的到来,让自己的创业种子萌发,落地开花结果。

升级服务,

今年以来,长沙市在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方面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在发布“长沙人才新政22条”的同时,还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其中,出台30条具体举措来振兴实体经济;出台“1+4”政策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出台若干意见,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做优做强;出台专门文件,推动区域开放……

梳理这些政策可以发现,其覆盖人才安居、子女就学、配偶随迁,以及就医保健、办事服务、荣誉激励等各个方面。

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这些举措,坚持的是“不做表面文章,不开空头支票”“能管用、可操作、刚性强”的原则,是奔着问题,针对“痛点”提出的对策,是经过反复研究修改,最终实现满满都是“干货”的一揽子政策。

记者注意到,各地吸引人才的政策举措,越来越注重系统性和全方位的服务。

这些举措包括,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明确专人负责,统筹解决高层次人才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职称评定、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还会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定期开展健康体检等。

事实上,各地全面升级人才服务体系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各级各类人才对于发展环境的关注。

一般而言,吸引人才的要素,除了外在的薪资、待遇、户籍、房价、职业发展空间之外,还有很多隐性因素值得关注,如教育、医疗、行政效率和透明度等。

在有关机构的调查中,一座城市之所以难以对人才形成吸引力,其重要因素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落后,城市发展的封闭性导致地方势力盘踞,人才参与竞争和发展的空间狭隘等。

那么如何打造城市环境呢?专家视野中,城市环境分为软硬两部分。

其中,硬环境的组成,既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包括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优化。作为知名的旅游城市,成都、杭州等自身就具备超越其他城市的吸引力。

对于更多的城市而言,则需要倾注精力,打造吸引人才的软环境。

在这个层面上,专业人士认为,一座城市打造软环境的核心内容,应该着力于用完善的公共服务来节约人才的时间成本,用公正高效的政府行政能力来减轻人才的公平忧虑,用文明城市的形象来减轻人才担心的道德摩擦,用安全放心的法治环境和空气环境来强化人才的居住信心。

人才争夺中,城市竞争也不断加剧,接连推出政策。专家建议,各地围绕吸引人才出台的政策举措,应该结合本地现实,避免单纯依赖政策堆叠,要多在发展环境打造上下功夫。(记者董立龙)

引才,更要注意育才

“比起‘智能’,我们更缺‘人工’。”12月1日,腾讯研究院发布了《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其中透露,保守估计,截止到2017年10月,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

因为人才缺口较大,人工智能岗位平均薪资远高于一般技术类岗位。上述白皮书介绍,过去3年中,人工智能相关岗位平均招聘薪资正以每年近8%的速度增长。

可以预见,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会带来相关人才的短缺,各地出台政策吸引人才无可厚非,但同时,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一样重要。

专业人士认为,相较于大家争抢,不如及早谋划如何育才。

同样以人工智能人才为例,专家建议,我国的高校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重视人工智能与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推出的CMU AI计划,该计划旨在整合校内所有人工智能研究资源,促进跨学科合作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地方,人才的培育方式可能都会不同。比如,人工智能发展现在最需要的是数据和算法之间的合作,也就是公司和大学的合作。例如纽约大学就与Facebook合作建立了一个数据科学中心,纽约大学的博士生可以申请在Facebook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长期实习。

而对于一些制造行业所需大工匠,可能需要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相结合来培育。比如不久前在世界技能大赛上为国争光的技术工匠,他们就是通过长期实践培育了非凡技能。

当然,每一种人才培育的方式背后,同样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有专家建议,要鼓励企业创办研究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还要鼓励科研人员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流动,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愿为人才所设置的政策越来越好,去调动全社会的创新力量。

关键词: 新政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