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中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700亿斤 粮食加工不是越“细”越好

2020-09-25 14:17:23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粮食浪费成为公众关注热点。相比“舌尖上的浪费”,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同样不容忽视。

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产后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粮食产后损失惊人,全链条节粮减损迫在眉睫。

粮食“产后护理”空间巨大

这几天,河南省潢川县金塔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新生正在为晚稻收获做准备。

“我们种的是双季稻,早稻已经丰收到手。再有15到20天,晚稻就要收获了。粮食丰收,还要收获到手、颗粒归仓才行。”张新生说。

然而,据当地农民反映,由于天气和储粮设施落后、烘干设备不足等原因,粮食在产后的收获和储藏过程中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

粮食收获后,一些农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农田地头搞“地趴”式储粮,等到价格合适再出售。这种储存方式容易导致粮食生霉、腐烂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损失。

除了农户,部分中小型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经纪人的储粮设施也很简陋,造成严重的粮食损失。河南省兴业粮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兴业介绍,按照现有补贴政策,购置一台塔式低温循环烘干机要10多万元,但损耗1000斤小麦,也不过1000元左右,因此粮食经纪人购置烘干机的积极性不高。

据粮食部门统计,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平均为8%左右。

粮食产后损失严重,意味着“产后护理”空间巨大。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院长曹宝明介绍,由南京财经大学牵头,中国农业大学、中储粮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承担的《粮食产后损失浪费调查及评估技术研究》科研项目专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了粮食产后收获、干燥、储藏、运输、加工、销售、消费各环节的损失浪费调查评估。

“据调查,除消费环节的粮食产后损失率为15.69%,油料产后损失率为18.67%。”曹宝明说,浪费不仅仅在舌尖上,粮食的产后降损需要从全链条着手研究。

粮食加工不是越“细”越好

走进超市粮油货品区,面粉类型五花八门,消费者对比可发现,加工精度高,面粉更加雪白细滑,价格也更高。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般情况下小麦出粉率在80%左右,但近些年精加工面粉在市场的比例不断提高,出粉率在70%左右的面粉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一些“30粉”“20粉”。

在粮食加工环节,我国居民存在过分追求精、细、白的消费误区,企业粮食过度加工严重,成品粮出品率相对较低。实际上,从粮食安全和营养科学的双视角看,粮食加工并非越细越好。

过度加工不仅造成粮食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营养健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粮食的深加工对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超过一定标准的过度加工会增加粮食损耗,粮食加工不一定是越“细”越好。

“很多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越靠近小麦或者稻谷表皮的部分所含营养越丰富。经过3道抛光的精米,胚全部脱落,皮层全部剥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所剩无几。”黑龙江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总经理孙斌说。

对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表示,在粮食加工环节,粮食部门正在积极推广适度加工技术,减少损失。“针对粮食加工过精、过细导致损失浪费的问题,积极推进适度加工技术,减少了不必要的粮食损失和能源消耗。高效鉴别和处理真菌污染谷物技术等,为减少粮食损失浪费提供了可靠保障,有效减少了粮食损耗。”王宏说。

节粮减损要从全链条角度发力

初秋时节,江西省定南县老城镇乐德村,种粮大户叶忠华站在田埂上,查看晚稻生长情况。他今年种了200亩水稻,早稻收割后,收获水稻近5万公斤。

叶忠华说,以前再有能力种粮也不敢过百亩,如今镇里建起了集烘干、收购等于一体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粮农提供水稻育秧、农机作业、水稻烘干、稻谷储存、大米加工、精品大米储存及销售等全链条服务,让农户多种粮没有了后顾之忧。

王宏介绍,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强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有偿为农户提供收储减损技术服务;按产粮大县全覆盖目标,26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000余个,已完成近4000个;开发0.5吨至2吨农户储粮装具、10吨农户仓、10吨至20吨中小型农村烘干装备及农户杀虫技术等,为粮食“产后护理”提供技术支撑。

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浪费等于建设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包括农户收获、储存、粮食收购、储运、加工、消费等环节。专家认为,节粮减损要从全链条角度发力。

“在农户储粮环节,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以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在粮食收购环节,建设产后服务体系;在粮食储运环节,开发推广安全储粮技术;在粮食加工环节,积极推广适度加工技术;在粮食消费环节,强化节粮减损宣传,营造爱粮节粮的氛围。”王宏说。

如何减少粮食在不同环节的损失?曹宝明建议,一方面要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在粮食物流等领域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此外,还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帮助农户解决收粮、储粮、降水、干燥等问题,通过社会化服务,有效推动节粮减损。(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8日09版)

关键词: 中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700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