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伴随着种种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地,“双减”在今年成了高频热词。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双减”之下,下课后学生有哪些新体验?课堂上教学有哪些新变化?记者在石家庄部分学校进行了走访。
在石家庄谈固小学,上午9点50分,清脆的铃声过后,孩子们放下手中书本,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跑到操场上,等待进行大课间活动。
“全体都有,跑步走,一二一、一二一……”听着喇叭喊出的节奏,1800余名学生同时迈动步伐。一个班级是一个队伍,操场上的队伍一个接着一个,像流动着的河水跳跃着前进。
“这是我们大课间一项重要的内容——间歇跑,中间会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变换,一点也不枯燥。”谈固小学教育处副主任王聪向记者介绍着眼前的景象。
如何在有限的30分钟时间里,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是王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大课间上下午各一个,上午以做护眼操和跑操为主,锻炼耐力。下午以特色操为主,特色操主要包括啦啦操、武术操等。”
听着王聪的介绍,记者看到在操场正中央,有几个穿着荧光绿队服的学生格外显眼,“他们是足球社团的,可以利用大课间进行训练。”
在大课间,同样热闹的还有石家庄翰唐和雅小学。上午10点,几名体育老师早早来到操场,把体育器材分区域摆放整齐,为接下来30分钟的大课间做准备。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学校‘阳光课间操’活动,操场上每天有三个年级,依次进行三项体育项目,在完成一组项目后,班级之间进行轮换,这样在30分钟时间内,学生能完成三组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伴随着悦耳的音乐,该校副校长吴丽娟在操场上跟记者边走边介绍。
“确实跟原先不太一样了,以前一说运动就是跑步、跳广播体操,孩子难免会缺乏积极性,但是新学期施行的‘操场新玩法’,孩子们很是喜欢,一下课就忍不住往外跑。”吴丽娟告诉记者,学生的积极性是对大课间活动最好的认可。
“双减”之下,学生课业负担做减法,课外活动变花样,但学校教育质量一直做加法。在翰唐和雅小学,副校长杨荣也给记者讲起了新变化。
“我们创建了任务驱动型教室,也就是老师提前把一天的任务写到黑板上,学生利用一天的碎片化时间就可以完成。”杨荣说,“双减”政策一方面给学生减负,另一方面也督促老师承担更多的责任,让课堂效率更高。
此外,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每个月学校还增加了一次基础能力的小比赛,主要有数学计算小能手、语文词语小达人、英语单词小博士等系列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减少家庭作业的同时,能让他们更快地把基础知识掌握好。”
杨荣告诉记者,在课堂建设这一方面,学校也做了大量的加法,“10月份我们将会启动精彩课堂的展示活动,为的就是提高我们全体老师的教学水平,让每节课都成为高质量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内容。”(记者 闫思宇 刘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