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投稿

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门户

相约自杀:被疏忽的潘多拉魔盒

2016-12-15 10:16:33     来源:新浪

  社交媒体上出现“相约自杀”的社群,其总数和规模如果予以公布,一定会让并不关心此类话题的大多数人感到震惊。记者在网上搜索关键词“自杀QQ群”,能找到相关结果约216万个。而记者卧底“自杀群”的媒体报道,也在最近被广泛传播。在社交媒体上相约自杀,这一现象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新问题。

  对于目前存在的相约自杀的QQ群,有专家表示应该予以关闭。专家的理由很现实,即类似QQ群这样的虚拟社群,会强化人的自杀倾向,促进有自杀倾向的人将想法付诸行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相约自杀QQ群的功能,在于一种“社会动员”。通过分享自杀的原因、顾虑、方法等信息,促使整个社群形成一种迷恋死亡、迈向死亡的氛围。

  从整个社会来说,这当然是一种“负能量”。负能量的不断累积、扩散,是不利于社会进程向前推进的。不过,要阻碍具有自杀倾向的人放弃自杀念头,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了解乃至进入相约自杀社群的世界。只有进入他们的世界,进入他们的逻辑,才能理清脉络,才能作出决策。

  自杀是一个汇聚了庞大学科力量介入的现象,从心理学到人类学,再到医学、生物学,每一个学科都对自杀给出详细的阐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具有强烈自杀倾向的人,一般都在生活中丧失了生命意义的感知力,认为自己得不到社会、他人的理解,也无法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正面价值。于是,自杀变成了一种最便捷的解脱方式。

  人的一生多有起伏,身体心理的打击,人际关系的剧变,这些都可能让我们或逐渐或突然陷入“人生无意义”的心理状态。只不过,有些人很快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和求助外界,走出生命的低潮期。有些人则长期郁郁寡欢,心理状态呈现出“L”型。这些徘徊在生命低潮期的人,通过社交媒体形成了社群。他们的经历被分享,他们的自杀经验被共享。相约自杀,某种程度上是他们重新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过程,只不过认同的最终结果是生命的消亡。

  几乎没有自杀者是百分之百决定要自杀的,绝大部分自杀者都处于极度的犹豫和矛盾中。即便是那些付诸行动的坚定的自杀者,也常常在活着与死的过渡时期后悔。目前,教育界对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还算不上热门,但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已经并且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如此年轻而庞大的群体怀疑生命意义,表明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已经出现了重大疏漏。

  普通的中国家庭和学校,几乎都没有专门针对“生命和死亡”的教育。将生命与死亡单独辟出,告诉孩子们应该如何理解生命的起源、存在与消亡。让孩子们在不带成人设计的思维中探讨生命与死亡,这将有助于新生代更加立体地看待死亡。二战之前的很多欧洲贵族家庭,会要求十几岁的少年写下自己的墓志铭。这在中国人看来也许“不吉利”,实际上却是一种珍惜生命的教育。在此后的一生中,这些年轻人将牢记墓志铭中对自己一生的期待。在生命的高光时刻,他们会保持谦逊;在濒临死亡的低谷时期,他们会奋力搏击。

  当然,笔者并不是要推广年轻人撰写墓志铭的做法,而仅仅是要指出,目前我们主流的教育观念,对于生命和死亡教育的重视度严重不足,无法应对年轻一代出现的新问题。只是关闭相约自杀的QQ群,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潘多拉的魔盒已经被打开,如何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引入相应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才是根本之举。(王秀宁)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