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北京文博丨今日惊蛰,让我们一起奔向明媚的三月和暖阳!

2022-03-29 15:26:41 来源:光明网

今日22点43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时节,“数九”将尽,天气逐渐回暖,在春雷和雨水的影响之下,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万物开始复苏,迸发出盎然的生机。

清光绪粉彩百蝶纹赏瓶

首都博物馆

这只清光绪粉彩百蝶纹赏瓶通体以粉彩“百蝶富贵”图装饰,所见彩蝶翩翩起舞,姿态各异,“蝶”与“耋”谐音,因此百蝶寓有“寿至耄耋”的吉祥之意。

赏瓶最早出现于雍正时期,清宫档案原名为“玉堂春瓶”,是清宫经典的陈设器皿,以青花绘制缠枝花卉品种最为多见。而自光绪朝起,赏瓶种类日渐丰富,除青花外,还出现了粉彩和蓝釉等品种,瓶腹除绘传统的缠枝花卉、云龙等纹样外,还流行百蝶寿字、皮球花等图案,是光绪时期瓷器中极具代表性的瓷器样式。

对于诗人而言,惊蛰这一节气像是冬天和春天的正式分割线,他们欣喜于万物复苏,他们爱这惊蛰时的春风小雨。

陆游写道:“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韦应物有诗吟:“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白居易诗曰:“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惊蛰一声春雷,仿佛叩响了春的大门。

清乾隆粉彩杏林春燕图鼻烟壶

北京艺术博物馆

惊蛰时节,万物涅槃生,春暖杏花开,柳树发芽,燕子呢喃。这件清乾隆粉彩杏林春燕图鼻烟壶,壶身所绘的春风拂柳,杏花盛开,燕子齐飞,既寓意了妙手回春、祈福禳灾的吉祥含义,又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健康、平安、和谐生活的向往。

清代,杏花作为图案大量出现在瓷器的装饰上,其与柳树和燕子组合构成的“杏林春燕”图最为经典,有着金榜题名、登高及第、富贵吉祥的寓意。

“杏林春燕”是一个科举时代的典故。唐代科举发榜后,新科进士便在长安曲江杏园举行聚会,设宴游乐,称为“杏园宴”或“杏园探花宴”。

“杏”与“幸”谐音,“杏林”象征有幸上榜者,“春”代表“春闱”,即春天举行的京城会试。以“燕”代“宴”,原因有二:一是燕子秋去春回,是春天的象征;二是“燕”与“宴”谐音,以“燕”代“宴”,在画面上更有诗情画意。后来这个场面在艺术品中逐渐演变为“杏林春燕”图。

诗人们除了通过诗句抒发对惊蛰与春日的赞叹,还描写了惊蛰时节春耕的忙碌场景。

唐代元稹在《惊蛰二月节》中就写到:“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褐釉陶播种俑

中国农业博物馆

这件东汉时期的褐釉陶播种俑,生动形象的还原了春耕时节,农人在田埂之间犁地、播种的场景。

古时农谚有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意思就是到了惊蛰就要进入春耕大忙季节,因为惊蛰万物复苏,所以需要抓紧时间,开始农耕。

因此我国农民常常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没了气”的俗语,提醒人们如果不及时春耕,会影响一年的收成,惊蛰,是播种希望的时节。

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复苏的,自然不止有植物,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也会随着气候变暖逐渐苏醒。

所以古时惊蛰节气之时,农人全家都要吃梨,寓意着可让虫害远离庄稼,保一整年之中的好收成。人们还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清平绣对联香包

北京民俗博物馆

这对清平绣对联香包为清代时期的纺织(绣)品,香包采用鸡心荷包样式,这种荷包通常是成对制成,荷包两面的颜色各不同。此对荷包一面为草绿色对联文字纹饰,一面为藕荷色蝶恋花纹饰。

香包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喜欢通过一些动植物的图案和意象,来表现对某些理想的寄托和向往。比如这对香包便绣有蝶恋花图案,象征着男女相爱的含义。

累丝嵌珠玉花蝶金簪

首都博物馆

这只累丝嵌珠玉花蝶金簪就是传统的“蝶恋花”意象的手工艺品,采用累丝、锤揲、镶嵌、錾刻等工艺精制而成,纹样别致,金叶为托,白玉为瓣,金丝作蕊,花头之上一只展翅的蝴蝶翩然落下,极具设计感。

除了经典的蝶恋花之外,还有许多包含美好寓意的动植物意象: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花卉图案,预示着女性的美丽和节操;喜鹊登梅、蜜蜂采花等图案,则隐喻喜上眉梢等生活情趣;而松鹤图案,象征着人们对长寿的期盼至于石榴图案,则象征人们期盼多子多福。

花有约春有信,惊蛰已至,春雷伴水暖,挥别春寒,草长莺飞,让我们携带着蓬勃的生气,一起奔向明媚的三月和暖阳!(张诗奇)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博物馆、首都博物馆

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

[ 责编:孙满桃]

关键词: 祈福禳灾 唐代科举 北京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