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和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仅今年就将有超过120座新公园揭开面纱,其中一半为口袋公园。
与此同时,日前,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向全体市民发起环城生态公园带“金点子”征集活动,力争打造更多市民认同、喜爱并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服务的多功能生态空间。
如何将上海打造成为更令市民引以为傲的“公园城市”?本版将于近期推出“我的城市,我的花园”系列访谈,邀请各路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与上海打造“公园城市”相关的前沿课题。
首篇对话,我们请来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副主任金云峰教授。金云峰教授在公园、建筑、景观、绿化、环境等领域深耕多年。在他看来,当上海城市绿意由“浅”入“深”,让整个城市成为更具活力与创新力的“家园”,成为上海打造“公园城市”的要义所在。
“公园城市”有了2.0版: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解放周一:根据最新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上海将建成公园城市,上海的公园总数将增加到1000座以上。很多市民对“公园城市”的提法并不陌生,但对于“1000座公园是个什么概念”很是好奇。
金云峰:1000座公园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看这样一组数字:截至2020年底,上海公园数量为406座。那么,也就是说,在未来5年,上海将新建公园近600座,年均新增100座以上。
尽管新增的公园数量十分可观,但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如今的公园打造已形成了一个完整且有梯度的“城乡公园体系”。从全市层面来看,公园类型涵盖国家(级)公园、区域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乡村公园)、微型(口袋)公园等。换言之,新增的公园类型不会简单集中表现为某几个类型。
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心城区方面,将主要结合街头绿地改造、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方式,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郊区方面,将推进镇级公园建设,实现“一镇一园”,同时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改造建设乡村公园,基本实现“一村一园”;五个新城方面,将加快建设环城森林、楔形绿地、大居绿地、生态廊道等生态空间,使五个新城平均森林覆盖率达1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
此外,根据规划,上海将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和转型区域的绿地建设,建成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以及庄行、合庆、漕泾等一批郊野公园。环城生态公园带大生态圈方面,将推进外环绿带功能提升和楔形绿地建设,探索吴淞江等生态间隔带建设,联动打造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基本形成“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
解放周一:“千座公园”概念的酝酿和提出,从数量上,为上海实现“处处有公园”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体现出上海打造公园城市的决心。但比空间建设更难的,是公园品质的打造与锤炼,是让市民切切实实感到“家在公园中”的美好。
金云峰:没错。简单来说,首先是“各美其美”,公园建成后要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运营、维护。然后,就是“美美与共”,使每一个公园无论是何种规模或形态,都可以与其周围的城市空间融合发展,成为市民更美好生活的空间依托。
诚如“公园城市”思想的提出,非常强调公园城市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关系。但这里面所看重的生态价值,不是简单为生态而生态。如果说,“公园城市1.0版”强调了把公园城市打造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的落脚点,那么,到了“公园城市2.0版”,公园的系统化建设如何为城市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为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创造更好条件,就成为更核心的关切与挑战。
过去,我们在讨论“城市公园”打造时,经常会拿一些世界知名花园城市的成功经验、案例来对标。结果,我们发现,整个城市层面的公园建设逻辑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先提升整个城市的绿化覆盖水平,然后提升社区公园的覆盖水平、强化口袋公园的就近服务、提升开放林地的休闲功能等,让城市处处有公园、公园处处有美景。我们还发现,公园城市的打造往往需要以经济发展为依托,有好的经济基础打底,公园建设才可能持久发力、收获“时间的复利”。但最难学的部分,可能就是“因地制宜”的本地化营造。
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底不同、自然生态基底不同,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目标不同,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实现生态价值转换效益的最大化,才有可能真正将公园打造与市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
全要素“氛围营造” 考验跨界协作能力
解放周一:说到公园城市“因地制宜”的本地化营造,在您看来,上海今后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化探索?
金云峰:从规划的角度而言,上海目前的公园建设已经进入更注重“因地制宜”的本地化营造阶段。
比如,上海今年将新建的公园中,有一半为口袋公园。这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新公园将在市民身边涌现。而随着我们的中心城区普遍进入“存量更新”阶段,用地较为紧张,一方面,口袋公园必须因地制宜,从规划、设计到管理、运维,都需要与其所处的社区环境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评价其效能的方式将明显区别于对传统公园的评价方式,其“为市民服务”的一面将得到更充分的重视和彰显。
过去,公园往往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绿化园林单位存在。对于园林管理部门来说,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公园内部的基础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一般来说,公园里的花草树木养护得好、整个公园的氛围不错就行。但现在,市民们对公园、绿地的期许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希望通过公园、绿地实现的休闲健康生活内容有了较大范围的拓展和延伸。
以往,市民前往一个公园,看到满目的绿意,有一些简单的休闲游艺设施,有可以休憩的长凳,就会觉得不错。但现在,如果一个公园里仅仅有这些,市民恐怕未必能够满足。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今,市民眼中的公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公园。它可以是一个“休闲空间”,也可以是一个“体育锻炼空间”,最好还是一个有格调、有文化、有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即便是一处绿地,也因使用者期许发生变化,需要在功能和服务内容上拓展、延伸。如今的公园管理单位遇到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公园的管理和维护内容已发生了质变,仅仅做好绿化养护,已跟不上市民需求的变化了。
当下,一个可以让市民满意的公园,一处大家乐于前往、能够兼容“独乐乐”与“众乐乐”的所在,需要全要素意义上的氛围营造。理想中,它最好还能够为全年龄段的市民服务。
解放周一:您用了“全要素意义上的氛围营造”这组词。
金云峰:是的。我之前遇到一个案例,园林绿化部门牵头落实一处街心花园的营造。因为基地面积不大,他们为了一个问题很是苦恼:如果要确保一定比例的绿化覆盖,真正能够让市民停留下来休憩的设施就很难布设;如果休憩设施布设到位,绿化就能更多体现氛围营造功能,以小型树阵、花池、垂直绿化装置等为主,传统意义上的绿化面积就非常有限。遇到此类问题,恐怕就需要我们打破既有的观念,站在新的视角谋划一处绿地空间合宜的使用方式。
面对市民更为复杂多元的日常生活需求,我们不妨突破以往“绿地”模式下单纯增加空间绿量的方式,更多关注以人为核心的空间使用效能提升。而且,所谓“全要素意义上的氛围营造”,其实可以通过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来完成。对于新建公园,可以在设计伊始,就以社区生活圈的市民休闲生活需求为主要考量要素,通过设计将公共设施与绿地空间更好耦合。对于已建成的公园、有一定历史文化积累的公园,可考虑搭建一些绿地空间社区共享共建平台,以满足不同人群公平共享的精细化布局、配置需求,推动绿地空间更好地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服务。
小型主题公园的实现途径:以“休闲生活圈”为据点
解放周一:据悉,在今年有望与市民见面的120座新公园中,有一半为微型(口袋)公园。有市民建议说,家门口的这些公园可否采取主题化的方式来打造,形成一些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公园、戏剧公园、体育公园。类似这样的畅想,一般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
金云峰:类似这样的微型公园,可能规模不大、绿化种植面积有限,但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成为一个个经得起细细品味的、市民身边的休闲活动据点。
这样的公园要想打造得更好些,一个是要“接地气”,以自己所在的社区、区域为据点,和周边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设施衔接好,形成巧妙的组合;一个是可以借鉴“城市更新”的办法,不奢求一步到位,而是通过“参与式规划”“社区营造”等方式,使空间能够承载的内容和活动贴近所在社区的文化特点、市民需求,逐步更新、调整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小型主题公园的活力源于特色和对需求的敏锐把握。那些能够将所在社区的传统、文化、特色、生活、需求巧妙、妥帖地结合进去的项目,往往能够和所在的社区更好地融合,成为社区居民喜爱的休闲生活据点。
解放周一:您所说的“休闲生活圈”,是否恰与上海提倡的“15分钟生活圈”高度重合?
金云峰:确实可以逐步推进“休闲生活圈”。现在提倡的“15分钟生活圈”规划主要以市民的居住点为中心考虑其生活的步行便利度,在目前的推进中,主要考虑了基本生活设施的配套,还要将市民的休闲作为高品质生活需求考虑进去。我想,在不远的未来,市民的休闲生活需求也会成为此类规划的重要关注对象,毕竟,休闲生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微型公园而言,设计不是主角,城市以及城市里那些真正值得沉淀下来的东西(人的情感、记忆、故事)才是主角,切不可本末倒置。而要实现这一点,公众参与非常重要,也给园林绿化部门的跨界资源协调、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链接
“城市绿洲”般的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63年5月由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
展览会上,专业人士提出了“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这里所说的“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专指那些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或称“口袋公园系统”。
如果说,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造空间,那么,口袋公园提供了一种适用性较强的园林空间。它们往往非常注重因地制宜,被称为“市民身边最宜人的城市空间”。
口袋公园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的特点,能见缝插针地大量出现在城市中,为当地居民服务。对于高楼云集的城市而言,口袋公园犹如“沙漠中的绿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同时,部分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市民对公园的需求。
如今,说到口袋公园,专业人士经常会拿位于纽约53号大街的佩雷公园来举例。佩雷公园由美国知名的现代景观设计师罗伯特·泽恩设计。公园占地390平方米。在佩雷公园,设计师谨慎地使用叠水、树阵广场、轻巧的园林小品等串联空间,整个空间给人以简洁、精致的印象。
整个公园三面环墙,开放的那一面是入口,面对大街。在公园的入口位置是一条四级的阶梯,两边是无障碍斜坡通道。整个公园地面高出人行道,将园内空间与繁忙的人行道分开。
公园将各种不同的材质、多种色调以及声音元素融合在一起,以营造轻松的氛围。比如,铁丝网做成的椅子搭配大理石材质的小桌台,轻巧却不影响周围的环境。又如,广场地面不是用水磨面、混凝土,而是用粗糙的蘑菇面方形小石块铺装,富有自然情趣。
公园主体区域是树阵广场,每两棵相邻的皂荚树间距3.7米,能提供足够宽敞的空间供游人活动。公园左右两面墙覆盖着藤本植物,还有五颜六色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
正对公园入口的水幕墙瀑布高6米,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它被作为整个公园的背景,也是整个公园的视觉亮点。白天,瀑布制造出来的流水声,掩盖了城市的喧嚣。到了晚上,瀑布射出霓虹灯光,引人注目。
佩雷公园在空间尺度上无法与纽约中央公园相提并论,却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与后者同样重要的意义。(柳森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