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用青春力量“唤醒”北京中轴之美

2021-12-03 18:29:19 来源:光明网

用青春力量“唤醒”北京中轴之美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点燃青少年探索古都文化热情

光明网记者 潘兴彪

11月6日上午,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院学生王思源与60多位同道人一起来到先农坛参加踏勘活动。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南端西侧的先农坛,与天坛东西相望、遥相呼应,虽然是古代皇帝“礼为天下先”的敬农之所,却也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坛庙古建筑群。“第一次来到先农坛,看到从隆福寺迁过来的美轮美奂的藻井,被古人的工匠精神深深震撼。”参加踏勘活动后,王思源感触颇深,“我以前以为我们艺术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只能做些锦上添花的工作,看了藻井之后我能感到当时的设计者肯定参与了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从而把文化融入建筑之中。这大大打开了我的视野。”

王思源参加的先农坛踏勘活动由“北京银行杯”2021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组委会组织。自10月25日启动以来,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中轴线的风采魅力,激发广大市民尤其是大中小学生发现、发掘中轴线之美,点燃了青少年探索古都文化的热情。

“北京中轴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见证,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具有潜在的世界遗产价值。”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拟通过开展大赛,充分挖掘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以线上征集方式推出更多展现北京中轴线魅力风采的项目,向海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先农坛踏勘活动(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组委会供图)

传统文化播下种子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南北纵贯城市核心地带。北京中轴线上既有恢宏的皇家建筑,也有古朴的民居四合院和重要的近现代建筑,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极为深厚的文化积淀。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学生袁皓哲爱好摄影,喜欢跟着妈妈用镜头记录中轴线的点滴故事。袁皓哲对北京中轴线的印象,最初来自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他的参赛作品讲的也是钟鼓楼的故事。“我们总说‘晨钟暮鼓’,‘晨钟暮鼓’是指古时每天定更时分先击鼓后撞钟,而到亮更时分先撞钟后击鼓。定更时钟声响起,守城士兵就会关闭城门,阻断城内与城外的交通;亮更时钟声响起,他们打开城门,通衢开市。无论是定更还是亮更,都需要击鼓和撞钟,只是先后顺序不同,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想象中的早上撞钟晚上击鼓。”袁皓哲对钟鼓楼的典故信手拈来。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评价北京中轴线的这句话给北京印刷学院学生阮舒婷留下了深刻印象。“中轴线所经建筑每一个都富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我们计划设计一款字帖,临摹的汉字为每个建筑的历史文化,同时临摹完后的字帖也具有装饰功能。”谈及自己的参赛作品《“字”在中轴》,阮舒婷分享了设计心得,“在字帖外包装的开合机关上,参考了北京雨燕的外形。将抽拉的开合方式与雨燕在古建筑上飞跃的造型相结合,为字帖增添了互动感与趣味性。”

“中轴线上拥有数量可观的旅游景点,它们有的是历史遗迹,有的是人文建筑,可以说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见证了北京的变迁。”北京服装学院学生高伊茗说,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占比高,在景点之外,更是一条文脉、一种精神。高伊茗为北京中轴线设计的标志采用篆刻印章的外形,印章内是篆书“京”字,“京”字下半部分显示透视效果的中轴线,“突出中国气息与传统文化之美”。

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启动仪式(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组委会供图)

线下线上培厚土壤

为了帮助民众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轴线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遗产价值,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组委会策划推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活动。活动还通过北青直播、腾讯微视等平台进行直播,首场直播线上观看人数达72万人次。截至目前,6期直播累计观看人数已突破270万人次。

高伊茗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活动的受益者,“在大讲堂听了于平老师的讲座,参加了‘北京中轴线文化IP的塑造’研讨沙龙后,我对作品设计更有了方向感”。

“参加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中轴线,了解北京城的发展历史。”回忆参赛经历,北京印刷学院学生朱旭说,“在参加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过程中,我们不断翻阅书籍,查阅资料,同时主办方也不断给我们提供帮助,让我们有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丰富了我们的设计元素。”

“作品评审结束后,我们会考虑对大赛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提供后续支持,帮助一些好的创意方案落地变成产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第一、第六赛道承办方负责人甄明舒说。作为一名设计文化学者,甄明舒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中轴线文化种子上会不断开出更美的花朵,结出更甜的果实。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现场(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组委会供图)

精心培育结出硕果

“学校为了更好地参与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专门设立了工作小组。”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德育副校长赵黎明说,“借助本次大赛,我们希望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带领学生更多去关注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让更多的孩子来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

得益于广大师生的支持与参与,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征集到了948件标志设计方案、49件文物活化利用方案、75件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方案、3万多幅摄影作品、257件视频作品、1200多个文创产品,189位候选人竞争申遗助力团。广大网友可关注网址(https://topics.gmw.cn/node_142166.htm)了解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进展。

“我们学校的老师把大赛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类的选题植入本科教学的课堂。”在王思源看来,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不仅是一堂传统文化的实践课,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项目征集阶段,北京印刷学院学生提交的作品数量在北京高校中排名第一。“参加北京中轴线创意大赛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应有的担当。我们希望通过参加比赛使我们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让他们涵养家国情怀。”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晓东表示,“我们也希望通过比赛将中轴线文化进行传播和弘扬,同时展现我们北京高校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 责编:宫辞]

关键词: 中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