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文珩 本报通讯员 张振奇 刘伟 2015年,三河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10亿元,占廊坊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21.2%;完成财政收入104.2亿元,占廊坊同期全部财政收入的21.6%……
历史无言,数字为证。主要经济指标言明:领跑兄弟县(市、区)的三河无愧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为廊坊发展贡献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三河兴、廊坊兴,三河崛起、廊坊雄起!
身处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域,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的新常态下,三河市何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与北京对接早、融合发展好,产业结构优、发展潜力大,园区平台完善、布局结构合理……探寻得知:打好北京牌、唱好产业戏、搭好园区台,成为三河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和鲜明特征。
双赢对接,打好北京牌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推进的东风,京津冀新经济增长极快速隆起,区域内各地市、各县(市、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抢拼优势资源拉锯战,经济发展固有秩序悄然急遽变更,传统县域发展优势逐渐丧失,新兴经济区域默默跨越进位,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亦成为竞争更激烈的代名词……
地处首都北京东大门的三河市,西距北京天安门30公里、北距首都机场25公里、南距天津125公里,素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美誉。地缘相接,开放程度高,“打北京牌、吃天下饭”是三河市早年就有的发展传承。
“北京虹吸效应的不利影响,远远大于对我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周边地区都在艳羡三河的区位优势时,三河市发改局副局长刘建平却开门见山否认了这点,真正让我们受益的是“既主动又错位”的对接理念。
“一直以来,我们积极发展北京需要但又难以发展的产业,实现错位竞争,推进了燕达国际健康城、汇福国际健康中心等高端服务业项目建设。”从“十五”时期就参与三河产业发展规划工作的刘建平介绍,注重推进与北京的协同创新,在发挥燕郊创业大厦孵化中心作用的基础上,与域内企业合作建设创业谷、创业城两个孵化器,已累计孵化高科技项目215个。同时,围绕北京汽车产业引进了世原精工、现代PE、海拉车灯、莱尼线束等10余家配套企业,初步育成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有研总院燕郊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中兴通讯两家研究所整体迁入燕郊,光环云谷等一批中关村科技型企业落户,通航机场与首都机场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京冀通航产业园、中国现代化供热绿色产业园、歌华多媒体信息终端等项目签约。
|
(廊坊新闻网,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