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是一个敏感而富有活力的群体,是一个彰显个性、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但也是一个思想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响的群体。加强对在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一项责无旁贷、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院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弘扬传统美德,重塑学生的“和谐人际观”
我国有着积淀了五千多年的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引领世界文明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青年学生走上丰富多彩的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压力,需要我们必须引导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德,为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予有益的指导和有力的帮助。
一方面,是和睦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传统文化中,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谓“齐家”,对于我们在校学生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孝”和“睦”。
如何“孝”?首先,要“敬爱”。对待父母时时都应该以和颜悦色的态度,不能以生硬的方式对父母说话,更不能训斥父母,经常使他们保持精神上的愉快。第二,要“奉养”。要保证父母的物质生存条件,多回家关心他们的生活,使父母们的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在奉养的同时,必须要尊敬和爱戴。第三,要“侍疾”。父母生病了,要及时带父母去看医生;病重了,要轮流守候在父母的身旁照顾;在临终前,儿女们要多给一些临终关怀,让他们平和、带着微笑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刻,等等。总之,我们对待父母,一定要有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
“睦”就是兄爱弟敬、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兄弟关系不仅仅是兄弟之间的事情,而且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团结和兴旺。作为兄、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对弟、幼要爱而友之;反过来,作为弟、幼对兄长要尊敬。只有这样,并以此为起点,才能以和妯娌,以谐社会。
另一方面,是善待他人。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宽恕之行、诚信之义、谦让之礼。“仁爱之心”,就是要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关心、帮助、爱护、体恤,遇事多替别人着想,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宽恕之行”,就是要以宽容的态度待人,将心比心,多给别人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诚信之义”,要让学生明白,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与人之间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谦让之礼”,表现在待人接物中,就是要尊重别人,为人、处事恭敬有礼,宽容大度,遇事以大局为重,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强调公德意识,提高学生“和谐社会观”
人与社会的和谐,实际上就是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高等院校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体,一定要有所作为,有所担当。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加强教师道德培养,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一支作风正派、师德高尚、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成为社会公德教育的楷模。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更注重学生的公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并熟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社会公德的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应该成为大学生公德提高的主渠道。同时,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加以剖析,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和强化社会公德意识,自觉抵制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
注重实践教学,把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具体到一些社会活动中。要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培养品质、磨炼意志,在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把公德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设,坚持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要求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还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一定要把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写进《大学生守则》《宿舍管理条例》《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里,使学生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各个场所都时刻注意文明礼貌的习惯养成,一旦失范,也应根据相关条款进行相应的处理。
开展生态教育,培养学生“和谐自然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态意识。必须积极开展生态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方式。作为高校应从两方面着手,即教育和实践:
健全生态教育体系。课堂上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融入德育的主渠道,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将生态文明观内容纳入思想政治课教材设置,开设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概论等相关选修课。
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 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行为的具体作法与一些技巧。诸如节约水、电、资源的技巧、绿色消费的行为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等。
设立监督机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生态意识转化为行动,高校监督的力度应该加大,应该体现惩恶扬善的威慑力。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 特别是绿色消费观的树立。树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境意识。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袋,自觉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处理,控制污染。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勤俭、节约、循环、适度的绿色消费理念;积极倡导适度消费、循环消费和替代消费。
支持相关社团组织活动。在校园内,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世界性纪念日以社团为核心在校内外辐射性地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活动,如开展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举办环境宣传月、环境文化节, 组织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征文比赛。
|
(廊坊新闻网,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