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下午,市委书记王晓东、市长冯韶慧再次亲赴市环保局,主持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度会,并带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现场检查市城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当场落实责任主体,提出明确整改要求和具体完成时限。
这已经是市委书记、市长第8次开展这样的现场检查了。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说:“以前都是市领导叫我们去开会,现在是我们有需要就报告领导来开会。”最大的变化,就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亲力亲为,并且已经形成了制度和常态。
为把“退出”全国重污染城市前十工作落实到位,在已经出台的市委、市政府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党政同责。市委书记、市长每周要听取一次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汇报,每周一次带队检查,对每周由第三方公司巡查出的10个以上问题进行实地检查,对于检查出的问题,明确主管部门和治理时限,并由市委、市政府两个督查室每周通报整改情况。
市环保局局长张贵金介绍说,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也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压力传导到了区县和乡镇。各县(市)也都参照市级做法,由县委书记、县长带队,每周开展一次巡查,督办解决10个以上问题,检查情况要报市里备案。
通过党政同责,把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向基层传导,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万众一心、齐抓共管的局面。有效解决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诸多“顽疾”。
落实责任 实现治霾的精细化、精准化
在工作过程中,无论是严格党政同责、层层传导责任,还是抓住防治关键、突出重点管控,其根本都是找准问题根源,落实相关部门责任,用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治霾的精细化、精准化。
早在2013年,我市就开始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寻医求诊”,聘请国内顶级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2014年,廊坊市又与中组部千人计划海创智库PM2.5特别防治小组签订了《廊坊市PM2.5防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请特别防治小组组长兼首席专家甘中学博士担任廊坊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副总指挥。
目前,特别防治小组正在与我市合作建立空气质量实时管控平台,推广污染举报随身拍技术,对全市各类污染源进行实时在线分析、全过程监管。与此同时,利用超级计算机等技术,可提供1个月的空气质量预报及5天的精准污染变化趋势,为科学治污提供条件。
面对“退出前十”的工作目标,特别防治小组研判的结果是,除了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之外,廊坊市的空气质量是可以通过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进行改善的。
为进一步强化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办、园区)、村(委会)三级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体系的建设,我市还明确了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具体职责,每个网格确定一名网格长和若干名网格员,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网格化管理推动了环境监管关口前移、触角下延,实现了对各自监管区域和内容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
“网格化的管理,明确了监管责任,避免了之前推诿扯皮的现象。同时,也很好地弥补了环境监察能力不足的问题。”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刘炜表示。
除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推行网格化管理,我市还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的主体责任。
“科研团队对于污染物的贡献率、来源有一个清晰的研判,但是对于政府部门的职责不是很清晰,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取长补短,共同明确和完善了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张贵金表示。
由之前的自上而下,单纯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转变为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措施上报市委、市政府,由更高层面统一负责工作的统筹调度,刘炜对自身工作的变化感触很深。
党政同责,专家引路,精细化管理。经过不懈努力,我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现,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好转。根据7月27日环保部的通报显示,廊坊已经稳步退出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位城市。其中,市区达标天数为82天,达标率为45.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4天,提高了7.7个百分点。
成绩是暂时的,治霾仍需努力。张贵金表示,今年下半年,市环保局将集中精力,攻坚克难,加快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污染减排、严格环境监管,彻底摘掉“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的黑帽子,让蓝天白云永驻廊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