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辛集市天宫营乡王下村小小农民画绘出“大乾坤”

2023-02-21 10:29: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2月10日,辛集市天宫营乡王下村村民王小俊在家中创作农民画。 河北日报记者曹铮摄


(相关资料图)

“今年的麦子肯定大丰收!”2月10日,刚刚经历过一场降雪,温度骤降,75岁的王小俊到自家地里转着看了看小麦长势,回到家乐呵呵地跟老伴儿冯同伍说,等收了麦子要画一幅丰收图。

王小俊是辛集市天宫营乡王下村村民,务农之外,她还是一位农民画创作者。从1988年开始接触农民画至今,她画了近40年,用2000多幅作品讲述农村故事。

走进王小俊家中,堂屋里摆满了色彩艳丽的农民画作品,内容从碾子到锅贴饼子,从晒麦场到养鸭人家,从元宵节庆到二十四节气,画面都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墙上、桌上、画案上,入眼处皆是暖色调,作品造型夸张、色彩明快,不讲透视、不循比例,“拙中见巧,俗中见雅”的风格扑面而来。

冬天农活少,可以腾出大段的时间进行创作。从地里回来,王小俊拾掇好屋里屋外的活计,坐在画案前继续创作没完成的生肖图。提笔勾边,换笔上色,在红与绿的交错、融合中,兔、蛇形象跃然纸上。“从开始学画农民画,我就选择了身边的人、事和民俗主题进行创作。”王小俊边画边回忆起最初接触农民画时的情形。

年轻时王小俊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巧手媳妇,一张红纸、一把剪子,不用预先画图案,就能轻松剪出各种花色的精致剪纸。从剪纸创作到农民画绘制的转变,是在她39岁那年。“当时辛集市文化馆来了一位老师,召集村里有绘画和剪纸基础的村民一起学习农民画。”学了没多久,王小俊发现农民画的表现力很强,一下子就迷上了。从此之后,她一头扎进了农民画学习创作中。农民起居劳作、民风民俗等一股脑“走”进了她笔下的作品。

“1988年,我们村成立了女农民画社,村里50多名妇女聚在一起切磋画艺,共同创作。”画社的成立让王小俊看到了农民画创作的未来。随着优秀作品不断诞生,村里的农民画创作渐渐闯出了名堂,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农民画爱好者前来参观。村民们的作品还曾走出国门,到美国、法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后来,辛集市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06年,辛集农民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位于北京市的全国农业展览馆中,收藏着一套由24幅农民画组成的“二十四节气”图,这套作品就出自王小俊之手。“这套作品让我觉得农民画创作特别有意义。”展馆讲解员曾给王小俊打电话,想让她写一段作品解说词,她欣然答应。为了把抽象的节气直白地表现出来,她把农村的顺口溜与农民画结合起来:春打六九头、大寒小寒杀猪过年、立冬不起菜必定大雪盖……一句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配上一幅幅朴实的农民画,“藏”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劳动和生活密码一一显现。收到写好的讲解词不久,对方就告诉王小俊,好多前来参观的孩子听了讲解后,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更深的了解,这让王小俊既欣慰又自豪。

这几年,王下村会画农民画的村民不断增加,他们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以丰富的想象力、夸张的笔触、浓艳的色彩,把村子的变化、喜悦的心情都画进了画里。村民杨小燕的作品《勾勒美好前景》《丰收的喜悦》、吕建影的《关爱老人》、庞平想的《健身》《中国梦 乡土情》……众多作品透着村民热情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记录着新农村新气象。

走在王下村,房前屋后一面面墙上的农民画格外引人瞩目,整齐的农舍、硕果累累的田园、洋溢着笑脸的农民、火热的劳动场景等纷纷入画来。“不论是村民自己的作品,还是村中墙上的集体创作,内容大都表现的是孝道持家、邻里和睦、劳动光荣等,在这种风气感染下,我们村越来越和谐。”王下村党支部书记吴大闯说,自从2019年村里的“王下农民画研创推广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后,村民学习农民画的热情更高涨了,现在全村有近200人加入了创作队伍。每到农闲时节,十里八乡喜欢绘画的农民们聚到这里,用画笔描绘幸福的新生活。

“2017年至今,我们一直在推动农民画特色小镇建设。”吴大闯憧憬着王下村未来的发展建设——以辛集农民画体验、示范、传承、展示为核心,建好、用好王下农民画研创推广中心、王下美术馆和农民画长廊风情街、非遗艺术创意织造社、乡村大舞台等平台,发展“留住乡愁”精品文化特色休闲观光旅游。同时,以“纸”为媒,以“笔”会友,积极开展农民画等民间艺术的培训、创作、展览、竞赛、交流等活动,使王下村农民画艺术得到传承、普及、发展和壮大,让辛集农民画这张文化名片走出河北、走向全国。(河北日报记者曹铮)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辛集农民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