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人物|现代化蛋种鸡孵化厂的“农业蓝领” 世界快看

2023-04-13 06:23: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3月21日,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安全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试剂检测。 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


【资料图】

【阅读提示】

鸡蛋是餐桌上的常见食材。我国的蛋鸡产业历经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蛋种鸡孵化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

近年来,随着禽畜养殖从小规模、大群体转向集约化、集团化,现代化的孵化厂也实现标准化、自动化、专业化生产。

现代化的禽孵化中心是什么样的?在那里工作的“农业蓝领”们,从普普通通的农民到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又是如何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支撑起现代化农业工厂的运转呢?记者进行了探访。

“有规矩才能保质量”

3月21日,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孵化中心的工人正在分拣受精鸡蛋。 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

五指分开,掌心向下将手伸向传送带,大拇指和食指夹住一只雏鸡,食指和中指也夹住一只雏鸡,双手快速夹握4只雏鸡,抬起手掌心向上翻,一次查看4只雏鸡发育情况。健康优质的雏鸡被留下,发育不良的雏鸡取出被淘汰。

3月21日上午,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国际家禽孵化中心(以下简称孵化中心)雏鸡处理车间分拣流水线上,工人杨双叶熟练地进行操作。

46岁的杨双叶是邯郸市丛台区北中堡村村民,家距孵化中心三四公里路。一年多前,她经同村人介绍来到孵化中心工作。

3月21日,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孵化中心的工人正在给雏鸡进行断喙和打疫苗操作。 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

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是国内蛋种鸡产业的领军企业。蛋种鸡产业繁育体系呈“金字塔”式,从祖代、父母代再到商品代。孵化中心做的是商品代孵化环节的工作,也就是把父母代蛋种鸡产的蛋,孵化成商品代的雏鸡。

杨双叶所在的雏鸡处理车间,是孵化中心生产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经她分拣后的健康优质雏鸡,会被传送带运至断喙及免疫流水线,经相应处理后,即可出厂发往全国各地的蛋鸡养殖场。它们产下的鸡蛋,将最终进入消费市场,被端上大众餐桌。

上午10时30分,车间内响起铃声,墙上的红色警示灯同时亮起。杨双叶和身旁的工友们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拿起挂在传送带侧面的酒精消毒喷壶,开始进行手部消毒。完成消毒后,她又重复起之前的动作。

孵化中心有一套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工人生产时,需定时进行手部消毒。

“刚开始还真有点不适应,厂里对卫生要求很严格,感觉规矩真是多。”来孵化中心工作以前,杨双叶主要靠务农及外出打零工为生,变身“农业蓝领”,新的工作要求与她的日常习惯有不小的差别。

“不过这儿的工作环境确实好,哪儿都是干干净净的,和以前在地里干活、在工地打工都不一样。”一段时间后,杨双叶逐渐适应并理解了需要她遵守的各种规矩。“消毒的习惯都被我带回家里了。现在做饭切个菜,切完肉再切菜,我都会停下来洗洗手。”

杨双叶口中的“规矩多”,其实是孵化中心生产流程标准化的体现。

“有规矩才能有效率,有规矩才能保质量。”孵化中心负责人刘洋洋表示,商品代蛋种鸡的孵化,处于鸡蛋消费的上游环节,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能更好地提升对消费市场的供应保障能力。“在孵化中心,标准与规范体现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生产环节。”

从种蛋到雏鸡,一个完整的孵化周期为21天,涉及种蛋分级、孵化、照蛋落盘、出雏及雏鸡处理,共5个生产环节。

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单体规模居全球前列,年可出雏1.2亿只。如此规模的孵化中心,从普通工人到管理人员,只有76人。

在刘洋洋看来,孵化中心人员少,却能实现高产能,关键就在于厂区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

“在厂里干活,不一样的岗位有不一样的任务,我们隔一段时间就会轮一次岗。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得按要求做好自己那一摊事。”杨双叶说。

“这些机器就像我们的战友”

3月21日,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孵化中心的工人正在挑选合格的雏鸡。 河北日报记者 耿 辉摄

孵化中心生产车间的大多数工人和杨双叶一样,是附近村的村民,35岁的侯招也不例外。

每天上班,侯招都会提前10分钟到达厂区,这10分钟,是他给洗澡留出的时间。“在这儿洗澡可不是像在家里那样,随便冲冲就行。在这里怎么洗澡,是要经过专门培训的。”侯招说。

所有人员进入车间前、离开车间后,均需洗澡更衣,这也是孵化中心生物安全体系的一项规定。

——洗澡间外设有换鞋凳,需脱下鞋袜,赤脚进入。

——洗澡间分为外更衣室、洗澡区、内更衣室三个区域,分别为污区、缓冲区、净区。

——洗澡时间不能低于5分钟,要保证从头到脚进行有效清洁。指甲不能过长,指甲缝里不能有污垢。

——洗完澡,穿好专门的工作服、工作鞋,还要戴上口罩和帽子。其余个人物品未经消毒,均不能带入生产区域。

一天要洗两遍澡,怎么洗澡还有规定。刚来孵化中心工作时,这在侯招眼里可是件新鲜事。

“开始根本不知道厂里是干啥的,还以为孵化厂就是养鸡的,心里想着那干的不还是农民的活儿?来了之后才发现,这儿的工作和我想象的太不一样了。”侯招说。

第一次进入生产区域,眼前的景象令侯招意外。“非常干净,也没有想象中的臭味儿,只是在车间里边能闻到些许腥气,走廊里几乎没有异味。每个车间里都有大型的生产设备,看起来更像工厂,不像养鸡的。”

进入照蛋落盘车间,侯招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

照蛋落盘指对完成18天孵化的种蛋进行检验,就像是给鸡胚做“B超”。

需要侯招做的工作很简单。他只要先从孵化厅,把已完成孵化的种蛋从孵化器里推出来,再到照蛋落盘车间,把孵化车推入指定轨道即可。接下来,全自动照蛋流水线会接替他完成剩下的工作。

流水线开始进行自动拆垛,种蛋经传送带一盘盘地运至照蛋识别单元,在这个单元,一部分种蛋被机器抓取出来。

“设备有不可见光发射器和接收器,虽然我们用肉眼看不出来,但它能根据鸡胚的透光度自动识别种蛋发育情况,并将活胚移入出雏筐,将无精蛋和死胚蛋剔除。”侯招介绍,这条流水线每小时可处理7万枚种蛋。

“别看我现在能说出设备的一些功能及原理,开始我对它可是一点儿不了解。本以为来了孵化厂,是每天和鸡、蛋打交道,没想到竟然主要是和这些机器打交道。”侯招说,每天在厂里和机器一起干活,让他对这些机器产生了特殊的信赖。“这些机器就像我们的战友,工作时我们要相互配合。”

全自动分级设备、智能箱体孵化器、智能出雏器、分拣流水线、断喙免疫生产线……侯招的这些“战友”,是孵化中心生产的基础。而设备组成员张志明的日常工作,就是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管理。

“我们组负责厂区内所有生产设备、环控设备的维护,6个人,三班倒,24小时有人在岗。”张志明找到一份值班操作流程,向记者指出了他接下来要做的工作——15∶30—16∶30,协助种蛋入孵,核对当天落盘出雏器的湿度偏差值,要求±5%;16∶30—17∶00,清洗更换当天出雏的出雏器湿度传感器保护罩,要求无鸡毛覆盖表面……

这份操作流程上,三个班次的工作被细分为了41项具体内容,每一项都有对应的时间和要求。

“这份工作把我锻炼成了一个有耐心、有条理的人。”张志明说,“厂区的生产环节多、细节多,这要求我们把工作精准地细化到每个时段,虽然有些工作是重复性的,但干起来也必须足够细心,不能偷懒。”

“工艺流程创新改进没有尽头”

18天的孵化,是整个生产流程中最核心的环节。

孵化车间共有3个孵化厅,走进其中最大的一个,18台智能孵化器整齐排列在通道两旁。金属框架、酒红色面板,这些大货柜似的孵化器,单台体积达65立方米,可一次孵化种蛋16.8万枚。

“这些孵化器是从荷兰一家公司进口的,标准操作手册都是英文版的,刚开始我几乎看不懂,只能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字典。”郭尚涛是孵化中心技术组主管,每天,他都要到各个生产车间,查看监测各类生产数据。

智能孵化器能根据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通过自动化控制,为精准的孵化程序提供保障。而孵化器的操控管理,则需由郭尚涛等技术人员完成。

“比如,现在这个季节,我们将存储种蛋的室温控制在18℃—20℃,而种蛋进入孵化器后的恒温孵化温度一般设定在38℃左右。那么,从18℃—20℃升温至38℃,是快速地升、还是缓慢地升?需要分几个阶段完成?这些标准的设计,体现着我们工艺流程的核心技术,直接影响雏鸡的质量。”郭尚涛说。

技术团队将孵化中心的生产过程,划分为从种蛋储存到雏鸡运输的14个具体环节,编制了一套生产技术方案。从2022年初到现在,这套方案已经更新了10次。

最新一版的方案又被郭尚涛做了许多标注。“这些地方还要再更新。只要用心去研究,总能把方案做得更完善。”

郭尚涛毕业于邯郸一所中专学校的兽医专业,在现在的岗位上,他说自己有一种“本领恐慌”。

而这种“本领恐慌”,其实来自郭尚涛工作上的追求。“蛋种鸡孵化业内有个‘双97’的概念,意思是受精率97%、孵化率97%,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数据了,但我想,只要在实际生产中注重分析总结,总会有办法把这个数据再提升。”

同样对工作有想法、有追求的,还有该公司生物安全中心的技术员赵洋。

生物安全是畜禽生产的重要一环,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一是做常见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实验,对各个厂区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测;二是做一些消毒剂评价、环境评价、水质监测方面的工作;三是对基础的监测工作进行数据分析,帮助厂区制定、改进相关工作方案;四是完成一些专项研究工作。”赵洋比着手指,向记者一一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条理清晰。

赵洋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是一名兽医专业的研究生。“我毕业论文的课题就是动物疾病诊断监测方法的建立,现在的工作和我所学的专业完全对口。”她说。

赵洋是公司沙门氏菌净化维持小组的成员。除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她还会定期到各厂区生产车间进行样本采集等工作。

“鸡群的净化和维持需要现场工作,同时也离不开实验室工作,包括监测标准、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等。我们的工作就是对这个标准进行优化,以此来提高相关工作的准确性、时效性,并降低成本。这个过程既需要理论的支撑,又需要联系生产实际。”赵洋说,“企业的科研最终是为了服务生产,只坐在办公室里是没办法完成的。”

“随着行业不断发展,畜禽养殖对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工艺流程上不断创新改进,这项工作是没有尽头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专业型人才,赵洋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记者手记

从农民到农业工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是“单家独户”自产自销。近年来,中国农业加快向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种植业如此,养殖业也如此。

随着国内蛋鸡产业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集中度持续加深,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而这种变化,在从业人员的身上也有直接的体现。记者探访的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国际家禽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可就在这个单体规模居全球前列的孵化中心里,总共只有76名员工。

在这里,原来的农民变成了工人。

华裕一线的普通工人都是附近村的村民,工作不难,环境不差,还有稳定的收入,这是孵化中心吸引他们的直接原因。在这里,他们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转变,与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共同组成了一条条生产流水线,成为标准规范的具体执行者,像在生产工业品的工厂里一样,生产标准化的种禽产品,在定时洗手和洗澡要培训这样的细节里,潜移默化地理解标准化和组织化对现代农业的意义。

在这里,中专生也能成为“金蓝领”。

几年前,农业中专招生难、就业难问题还多为媒体所关注,因为薪酬和工作条件的现实原因,大量学农的专科毕业生下不到农村第一线,下去的也很难留住。如今,随着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有知识、懂技术的农业中专生正在从“不上不下”变成“承上启下”的新型人才。

采访中,郭尚涛查字典翻译进口设备说明书的故事,让记者觉得似曾相识——前几年我们报道的很多大型国企里同是中专中技学历出身的全国劳模,往往也是从自学翻译说明书起步,逐步成长为“金蓝领”的。如今,郭尚涛所在团队自编的生产技术方案已经升级了10余版。农业一线同样可以成为这些新型人才技术创新的起点,现代农业同样能够培养“金蓝领”。

在这里,高学历的白领科研团队直接参与一线研发。

来华裕前,赵洋也曾在一家外地畜牧公司任职,她把此前的工作描述为“坐办公室的”。而现在,她的技术员岗位不仅要求她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也要求她要定期换上蓝领工装进入一线生产车间。她认为,现在的工作,比单纯地“坐办公室”,更能发挥她的价值。

研发中心、高标准实验室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养殖企业的标配,有的企业还搭建起院士工作站等高规格创新平台,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能力。这些专业人才把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将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强大的生产力。(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