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关西夫子》唱响“廉政教育”涵养清风正气,四朵“梅花”盛赞河北“戏窝子”|实时

2023-05-07 05:32:11 来源:纵览新闻客户端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任利 实习生张耕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在今年的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中,铿锵雄浑的秦腔曲调受到了河北观众的喜爱和热捧,一次次点燃河北“戏窝子”的激情。6日晚上,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带来的新编秦腔历史剧《关西夫子》在石家庄丝弦剧院隆重上演。演出结束后,参加表演的秦腔名家纷纷盛赞河北戏曲文化氛围特别浓厚,观众不仅热情还很懂戏。

四朵“梅花”同台亮相观众称“值了!”

一间山村学馆,杨震带着学生们大声朗读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戏《关西夫子》由此拉开帷幕,台下的观众也一下被这富含深意的话语拉进了东汉大儒杨震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生境遇。该剧充分挖掘展现东汉大儒杨震的“四知”慎独精神,讲述了杨震在知天命之年临危受命,从潼乡学馆赴任荆州惩贪救灾、整饬吏治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杨震为官正直、公正清廉、不忘清白本色的高尚品格和刚直不阿、惩贪反腐的忠勇气概。两个多小时的表演中,曲折跌宕、惩贪斗恶的情节,将观众带入生动的廉政教育课堂。《关西夫子》苍凉的秦腔、浓郁的秦味、深厚的历史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感也不断赢得阵阵掌声。

《关西夫子》剧照 。杜船/摄

《关西夫子》可谓阵容强大,尤其是4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联袂登台是该剧一大亮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梅花奖获得者边肖告诉记者,除了他饰演杨震外,梅花奖获得者李君梅、赵扬武和齐爱云分别饰演邓太后、邓骘、杨夫人。这些梅花奖获得者没有挑剔角色的主次,只在意人物的塑造,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的艺术造诣。

距离演出时间还有一个小时,一些观众便早早进入了剧场,不少观众还都拿着“长枪大炮”准备捕捉演出的精彩瞬间。听说《关西夫子》中有四位梅花奖得主参演,不少观众纷纷慕名而来,有的观众甚至在开幕前想进入后台一睹几位梅花奖获得者的风采,但被保安拦下后,只能遗憾地远远向后台望去。一位观众称,今天上演的《关西夫子》是第一次在石家庄演出,并且有四名梅花奖获得者同台竞技机会难得,能一次看到几位名家名角的表演感觉“值了”。

秦腔名家称赞河北不愧是“戏窝子”

“河北的观众太热情了,这里的戏曲氛围太浓厚了。”演出结束后,边肖遭到了观众的“围堵”,在一一满足观众的合影请求后,他终于得以“解放”回到了后台。一看到记者,边肖就禁不住发出感叹。边肖还称,通过在河北的几次演出,他真实感受到河北是名副其实的“戏窝子”,这里的剧种繁多,名家云集,其中很多都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认为通过这次展演将会更加滋润河北这片戏曲沃土,也希望这样的展演能持续办下去,并且范围再广一些,让全国各地不同的剧种到河北来交流,感受一下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关西夫子》剧照 。杜船/摄

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赵扬武在《关西夫子》中扮演大将军邓骘。他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来河北演出,河北观众给他的感觉是“非常热情很懂戏也会看戏”,这反映出河北的文化底蕴的确深厚。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都跑上台来献花和演员合影留念,说明河北的观众对秦腔是真心喜欢。今天是他在石家庄待的第二天,已经深深感受到河北人很淳朴,热情好客,希望有机会能再次来河北登台表演。

杨震夫人由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齐爱云饰演。尽管戏份不多,齐爱云感觉并不遗憾,在她看来,舞台上“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关西夫子》云集众多名角足以说明了院团对剧目的重视。她来河北表演已经很多次了,对河北的印象非常深刻。这里文化气息浓厚,观众欣赏过众多大家的表演,对传统文化的欣赏水平非常高,因此这次来石家庄首次演出《关西夫子》,全院非常重视,每一个演员也都是十分用心的演出,力求把最好的表演带给河北观众。邓太后的饰演者是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李君梅,她告诉记者,她给河北的评价就是“不愧是‘北方戏窝子’”,这次《关西夫子》能和河北观众见面,她十分感谢河北,也感谢河北观众的支持。

《关西夫子》剧照 。杜船/摄

市民感言不出家门看大戏太幸福

《关西夫子》的演出场地这次安排了石家庄丝弦剧院,演出开始后,记者注意到,剧场里只是空出来了寥寥可数的座位,足见河北观众对戏曲的喜爱。演出中,戏曲名家们行云流水般的身段动作、或激昂或优美高亢的唱腔,不断赢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有的戏迷还在一些唱腔响起时,激动地用手打着节拍,轻声跟唱起来,完全沉浸在这场戏曲盛宴中。

今年80岁的张立忠在石家庄戏迷圈子里小有名气。一进入会场,他就注意到了舞台上挂着的“关西夫子”四个大字。他向身边的一位老人一边指着着这四个字称:“这是篆书”,一边拿起手机拍摄起来。张立忠称,河北的戏曲文化非常浓厚,也让他接触到了各种戏种,不过最喜欢看本土的河北梆子和石家庄丝弦。68岁的张凤江来自石家庄市藁城区,从他记事起村里人就都在听戏,主要是河北梆子、坠子戏,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喜欢上了听戏。到石家庄市区后,他还听到了山西梆子、京剧等其他各种戏曲。每个周末,他都会找个地方去听戏。这次展演中,他在舞台上还认出了很多位熟悉的本土演员。

《关西夫子》剧照 。杜船/摄

“我看戏看了60年了,这次展演活动中我每天必看一场大戏。”74岁的彭振海说,河北观众这次不出家门就能看到众多优秀的戏曲,主要是得益于河北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名副其实的“戏窝子”。他向记者介绍,河北除了河北梆子、丝弦、保定老调等耳熟能详的戏种外,在不少地方还有一些流传范围不算广的戏种,种类繁多。此外,外省的一些剧种也在河北有所流传,比如豫剧是河南的大戏,但在邯郸也“生根发芽”,形成了“北派豫剧”,仅在邯郸东风豫剧团就出来了好几位梅花奖得主。因为河北有着如此浓厚的文化范围才让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连续三届选择了石家庄,也让石家庄的观众“沾了光”,每天不出家门就看大戏真是太幸福了,并且还花费不多,“我买最好的票才40元,一张500元的卡到现在还没有花完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