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文坛观察|城市文学的审美价值及其叙事逻辑|世界速读

2023-06-30 10:37: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资料图)

今天的城市文学创作,肇始于新时期文学中的“改革文学”。在“改革文学”中,有的作品表达了改革的必然性,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有的作品刻画了改革的艰巨性,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有的作品强调了改革的复杂性,如陈冲的《小厂来了个大学生》。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改革文学”经历了从兴起到式微的过程。但如果拉开一点时间距离,从城市文学发展的视角去看,“改革文学”特别是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文学叙事,开启了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个对城市生活展开反思和批判的新阶段。

今天,城市文学已经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一脉。熔铸在城市文学中的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城市生活和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和反思;二是对城市生存状态的心理感受和批判。体现在创作中,前者是直面现实的,是现实主义谱系中的文学叙事。它们有时被命名为“新写实”,有时被称作“非虚构”,有时被定义为“底层叙事”或“打工文学”。它们关注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农民进城和留守儿童,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后者是向内转的,是带有现代主义倾向和先锋色彩的文学叙事,它们更关注都市人生的孤独、荒诞和虚无感,关注“失败者”的生存悖论,比如众声喧哗里的寂寞、物质富足背后的贫困、西西弗斯式的悲剧以及“等待戈多”式的荒诞,等等。

在当代文学中,城市文学叙事可谓五彩缤纷,但在五彩缤纷之下,其实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底层叙事逻辑。一是遵循现实逻辑的城市文学创作。在这个领域,作家通常会通过对社会生活和现实关系的如实描写,表达自己的独到观察和独立思考。二是遵循世俗文化逻辑的城市文学创作。在这个领域,作家对市民的日常生活、对城市的文化性格和人文气质通常有更多的关注、认知和呈现。三是遵循现代主义观念逻辑的城市文学创作。在这个领域,作家注重对现实世界作自觉的形而上思考,作品通常带有较强的观念色彩和寓言、隐喻意味。四是遵循大众娱乐文化逻辑的城市文学创作。这类作品通常是类型化写作,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命运和价值取向贴合公众期待。

不同的审美向度和底层叙事逻辑,本身是城市生活多面性和“城市观”复杂性的反映。因而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不是楚河汉界、壁垒森严。相反,不同逻辑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可以使作品变得更加丰满与厚重。比如铁凝的《玫瑰门》,小说是遵循现实逻辑、对于社会生活和现实关系的如实描写,但同时又贯穿着基于生命哲学视角的人性思考。再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作品遵循世俗文化的逻辑,展开了一幅上海城市风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的“浮世绘”,但同时又自觉地折射出历史的浮沉和时代的变迁。事实上,优秀的文学叙事往往不是单一逻辑的线性演绎,而总是深入到现实关系的复杂性之中,让历史走进现实,用理性烛照现实。

期待城市文学未来能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现。如果将这种期待具体化,我想应该建立一种城市文学的自觉意识,把“关于城市的文学叙事”理解为广义的城市文学,这样就可以期待一种狭义的城市文学,一种除了题材的规定性,还应更具审美价值的城市文学。

其实,这种期待源于乡土文学创作实践的启示。我们知道,不是所有关于乡土的文学叙事都是“乡土文学”。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思潮,乡土文学是基于现代性立场和视角,对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审美发现。这里的两个要件缺一不可,离开“乡土社会”当然不是“乡土文学”,但缺少了“现代性立场和视角”,就仅仅是关于乡土的文学叙事。需要强调的是,首先,在乡土文学中,现代性的思想背景以及藉此构建的审美视角,不仅构成乡土文学的主题,事实上,它也是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其次,作为审美对象的中国乡土社会具有唯一性,换句话说,离开中国乡土社会,所谓现代性问题就无法落地。

反观当下关于城市的文学叙事,毋庸置疑,许多作家作品都是成熟的、成功的,特别是那些熔铸着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作品,更是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但相比乡土文学中的现代性立场和视角,这种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虽为时代生活所必需,但首先,这种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并非当代中国所独有;其次,以此为审美视角的文学叙事并不限于城市,换句话说,离开城市,这种反思与批判同样可以落地。

也许还需要耐心等待。想象中,这个“狭义”的城市文学应该像乡土文学一样,表现为一个自觉的城市文学创作思潮。在这个自觉的文学思潮中,特定的思想背景以及藉此构建的审美视角,不仅构成城市文学的主题,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时代主题的审美反映。并且,在自觉的城市文学创作中,城市作为审美对象具有唯一性。换句话说,那种特定的思想立场和审美视角,在其现实性上,是在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关系中发生和生长起来的。

在我们已知的城乡关系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工业化大生产相联系,社会化程度更高,生产要素更集中,机会更多,效率更高。因此在人们的认知中,城市比乡村更先进。但是,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管理,从人的价值实现到人的心理健康,大城市问题较多,已经是全球城市建设的共识。所以,现实中的城市化路径选择和城市文学创作中的城市想象,就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与“先进”之间,可以简单地画等号吗?或者,城市一定是我们已知的样子吗?当代中国的城市文学,应当对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贡献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想象。

我不知道这种期待能否成为现实,但城市文学不必沉溺于“京味”或“海派”,应当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予以更多关注。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独特的城乡关系、独特的工业化道路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意识,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必定是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这一历史实践无疑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也理应成为城市文学的主题。而如何把这个时代主题在审美视角下转化为城市文学主题,则是当代作家的创造性所在。(王力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