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视点!巴菲特儿子亲述:巴菲特家族5大人生准则,原来成功真的有方法

2023-03-07 06:01:35 来源:中信出版

在我们的一生中都会遭遇这样的难题:如何抵御各种诱惑和压力,找寻自己的人生志向,以源源不绝的激情去追寻梦想......哪怕是家财万贯、世界首富的儿女们也会有同样的困惑。

最近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在 《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 这本书中,结合父母对自己的 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经验 ,分享了很多关于 金钱和幸福的价值观 ,也正是基于此,使得曾经一度迷茫的他,现在可以在热爱的音乐事业中有所成就。


(资料图)

他在书中谈到,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最重要的做人态度是: 人生始于何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去往何处。

人生由你打造

很多人认为,作为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的人生起点很高,他的一生理应x享受着无尽的特权。

但现实是,彼得在离开大学后,就开始独立地生活,不仅要负担音乐工作室的开销,还有房贷的压力,他和其他普通的年轻人没什么两样,都在为工作和生活不停打拼。

每个见过彼得的人在得知沃伦·巴菲特就是他父亲时,通常会接一句:“但你看上去很普通哎!”

身为股神之子,彼得没有在“特权”的庇护下继承父亲衣钵,成为华尔街金童,而是 独立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

尽管历经了很多波折,但他终于靠努力和对音乐的热情,收获了音乐事业上的成功,并凭 原创配乐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 ,成了全美知名的音乐家、作曲家。

彼得的音乐事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他为MTV创作音乐,1990年奥斯卡获奖电影《与狼共舞》中令人难忘的“火舞”配乐便是他的得意之作。

迄今为止,彼得以自己的名义发行了 15张专辑 ,还为Narada、Epic和Hollywood灌制唱片。

彼得·巴菲特(左)与父亲沃伦·巴菲特

不可否认,彼得从小并不缺衣少食,他申请上大学时推荐信的人中就有《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大学未毕业就得到了爷爷9万美元的遗产。

如果他想在华尔街谋个什么差事,或许就是爸爸一个电话的事情,但他偏偏做了音乐人。

“音乐人?……成功吗?”这是彼得 经常需要面对的另外一个话题。

作为股神的儿子,或许可以不搞金融投资,但不可以不成功。他不得不 生活在一种比较中,生活在人们的期待中。

他如果成功,人们会说:“他是巴菲特的儿子嘛。”

他如果不成功,人们又会说:“他还是巴菲特的儿子呢!”

那么,要多么成功才算成功?他如何找到自己独立的身份?他又要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位亿万富翁投资者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说,他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唯一真正的遗产是一种哲学: 人生由你打造。

出身富足的孩子,不是含着金汤匙,而是背上插着金匕首

“人生由你打造”是巴菲特家族的信条 。

彼得兄妹三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姐姐选择做家庭主妇,哥哥做了农民、摄影师,而他成了音乐家。

巴菲特的三个子女

他说,人只有追随自己的激情,建立自己的事业,才能收获成功。

人们通常认为穷孩子与富孩子在行为模式上一定会有很大不同。社会学的调查却发现,这 两组孩子中有极端行为取向的可能性几乎一样大。

他们当中都有孤僻封闭、胆小怯懦的,也都有脾气火爆、叛逆滋事的,原因并非来自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更多地 与父母感情不和或长期缺少关注有关。

彼得说,父亲给他带来的最大幸运,是给了孩子们 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家庭,以及对孩子选择的充分尊重 。

当彼得20岁出头,决心以音乐作为终生追求时,父亲对他说过一番话:

“儿子,咱们俩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沃伦·巴菲特的公司)是我的画布,我很高兴每天都在画布上添几笔。”

年轻时的彼得

一般人可能羡慕生在富豪家“嘴里含着金汤匙”的天之骄子,觉得他们一出生就在终点了。

但巴菲特不这么认为,他说家庭给了富二代 “豪华的环境,贫乏的人生,他们不是生来嘴里就有金汤匙,而是生来背上就插着金匕首”。 因为出身富足的孩子往往更缺少奋斗的动力。

在书中,彼得把他人生探索的心得与我们分享: 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 不论你有个富爸爸还是穷爸爸,幸与不幸都可能在你的手中转换。

他也总结了巴菲特家族倡导的 5个人生信条 ,希望能给当下迷茫中的人带来一些启迪。

人生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抵达了哪里

1. 崇尚工作本身,而非回报

巴菲特的专注力是如此犀利、如此纯粹。毫不夸张地说,巴菲特进入工作状态时,他就像进入了一种 “入定”的状态 。

是什么能够让巴菲特在漫长的工作时长与令人殚精竭虑的决策面前,常年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

首要原因在于,他实际上 并不是为了金钱而工作。

对巴菲特和如今的彼得来说:职业,首先在于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 让工作成为一件就算艰难,也能让人心生欢喜甚至感受到些许神圣的事。 而金钱的收获只是努力工作的副产品。

如果巴菲特以金钱为主要工作目的,他所做的一切会迅速变成乏味的日常行为: 一份工作。

崇尚回报而非工作本身的问题在于, 回报是个随时可能失去的东西。

任何经历过这几年不确定性的人都深有体会,一个今天还站在人生巅峰的成功人士,隔天就可能因为公司破产而一无所有;一名杰出企业家会因为全球市场环境的变化突然就败走麦城。

那么 正确的工作态度 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种明智持久的工作理念不会把重点放在回报上,而是会 放在过程本身 —— 对待工作的兴趣、专注和对目标的坚定程度。

这是没有人可以夺走的东西。

2. 公平是个神话

公平的环境只存在于人的想法中,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

那么,既然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竞争环境的天平倾向一方,我们对此又能做些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前提是 认可人生而平等 。人生境遇可以天差地别,人的本质却是一样的,每一个生命都享有同等的尊严与价值。

我们只能尽力去帮助他人,但几乎无法确定自己的帮助是否真的有效, 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

人生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要应对的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但需要我们时刻抱有善意。

3. 找寻真正的职业宿命

为什么让年轻人辨认出自己真正喜爱的职业那么难呢?有什么样的阻碍,需要走什么样的必经之路呢?

其中一个艰难之处就在于欣然接受一个职业归宿意味着 要为人生的赌注加码。

彼得·巴菲特(左)与父亲沃伦·巴菲特

在生活中的大部分领域中,能达到平均水平已经非常不错了。处于平均水平不会让人产生压力,也会把人的预期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那是不是每个人都得有一个终身的职业使命?

这个问题取决于如何定义它。理想世界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大的快乐,并且这个快乐恰好是生计来源。但在现实世界中,实际情况却不总是这样。

如果定义的更为宽泛,职业宿命是:我们所 感受到的一种引力 ,它把我们拖向一个感觉很对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它带给我们的极致快乐是一种 一切都对了的感觉 ,有可能以任何方式出现在我们所选的道路中。

如果足够有耐心,愿意把思路打开,再加上一点运气,我们终将找到通往那个 交汇点的路 ,那正是真正的职业宿命所在的地方,等着我们前去认领。

4. 既要找寻,也要创造

找到真正符合心意的职业归宿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不过这只是 第一步。

去探索这份职业意味着什么、需要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这也只是 第二步。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归宿,我们要拿它怎么办?

如果希望命中注定的事业能成为赖以为生的手段,那么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必须找到能够用它来为我们支付账单的方式。

其实,重点是 “平衡”。

如果希望在忠于本心的同时还能让自己付得起房租,吃得起三餐,就需要找到让 自己的能力、喜好与商业世界交汇的最佳位置 。

我们需要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做、同时还能让别人认可价值,并愿意为之买单的事是什么。

5. 成功的标准,取决于自己

最近几年,外部经济环境风云难料。这个月被捧上神坛的职业下个月就会被弃如敝履;上一年还拿奖金拿到手软的宠儿,一夜之间可能就成了失业人员;走在人生快车道上的企业高管某一天也会发现自己的公司已然破产。

这些人在顺风顺水时享受了巨大“成功”,当金钱阀门被关上之时,他们的成功就即刻消失了吗?如果说成功这么容易被抹杀,那么它当初又能有多稳固呢?会不会从一开始,这种成功就一直是镜花水月呢?

要把握的一条底线是,盲目把金钱视为成功的依据,这个立场太过危险。

单纯从谨慎的角度来讲,我们都 应该避免用他人支付的酬劳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定义成功呢?

其实,根本就 没有万能的答案 ,而重点恰恰在于此。

对成功来说,一个 有意义、有共鸣的定义一定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无法定义他人的成功由什么构成。对于什么能让自己获得满足,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版本与努力的方向。

我们不必用同样的方式来定义成功,不必采用同样的“记分”标准。重要的不是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净回报,而是我们都有过 共同的经历,都在各自热爱的事物上一路追寻。

我们都在为自己选择的人生竭尽全力 。彼得说,父亲巴菲特在这一点上的践行对他来说是巨大的影响。

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 你的人生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最终抵达了哪里!

关键词: 这个问题 属于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