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可惜了,张颂文

2023-04-07 20:43:45 来源:凤凰网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资料图)

《狂飙》过后,张颂文搭档白客,携新作《不止不休》归来。

张颂文不会让人失望,但电影多少让等待了三年的期待落空。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在电影院观看《不止不休》的体验实在谈不上愉悦,甚至有些煎熬。

它其实是观众期待已久的新闻题材影片,以20年前的调查记者为叙事主体,以真实新闻事件为叙事核心。影片将镜头聚焦于20年前的一桩“乙肝代检”案件,随着新手记者韩东调查的不断深入,代检行为背后深刻的乙肝恐慌和歧视现象逐渐被揭示出来。

人们期待它成为下一部《我不是药神》,期待现实主义叙事再次告捷于银幕,期待影片内的理想主义者们唤起观众内心深处蛰伏已久的激情与渴望。

但在这些深重的期待面前,《不止不休》实在算不上成功。

理想主义者的命运、调查记者的成长之路、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乙肝歧视、矿难,无论将哪一个要素单独拎出来讲述,都将是鸿篇巨著。而当一部影片野心勃勃地,想要同时将上述所有元素糅合到一起,实现从零到多的飞跃,那会发生什么呢?

那可能就会出现《不止不休》这样的作品,将自己置于尴尬的处境中,向上是理想主义的万里长空,向下是完全流俗的无尽深渊。而它本身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悬浮在半空。

(文章略有剧透)

被简化的乙肝歧视

《不止不休》的野心很大。

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电影接连抛出了三个足以上头版的新闻事件:水污染、矿难、乙肝歧视。

每一件事,也是不同群体的生老病死。而记者,就是连接世界和他们的载体。这也呼应着电影开头的发问:“这世上的事,有哪件事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

这三起事件,都有各自的叙事目的。

水污染事件是为了引出张颂文饰演的老记者黄江,并且奠定了黄江成熟且犀利的角色形象。

风尘仆仆地归来、以饼干充饥、粘住双唇内膜的香烟、一把扯烂的记者证,张颂文在影片中呈现的作为专业记者的敏锐、果敢、执着,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不夸张地说,张颂文的演绎,让电影的观看值回票价。

但电影的剧情处理是让人略微失望的。

矿难是为了交代主人公韩东从门外汉到新手调查记者的成长过程,为他后续调查乙肝事件提供专业条件。

而乙肝歧视的部分,是电影的叙事重心。

可惜的是,影片在处理这些重大议题上流于表面与套路,勾兑了乙肝歧视案在当年对社会的冲击性和意义感。

为什么在当年,反乙肝歧视是迫切的事情?

影片中,主人公的好友张博,就是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由于乙肝歧视,他考上了研究生,仍旧被学校拒之门外。

导演还采取了伪纪录片的形式,将一些类似记者采访的视频片段插入其中。但包括张博在内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们,更多地仍旧是依赖简化的个人自白来陈述自身的经历和心境。

当人物的苦难都流于个人宣讲般的自白,没有情节和情绪细节的推,那么苦难也就像那些干枯的教条一样,只叫人难以下咽罢了。

这正是电影流俗的原因,这种流俗,不仅影响了观感,还将记者的使命,架在了轻飘飘的口号、台词,甚至是超现实的剧情之上。

乙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乙肝患者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区别在哪里?如果只能通过血液、母婴、性传播三种途径发生传染,那它与艾滋病的区别在哪里?如果它不具备高传染性,那当时的社会为何会产生乙肝歧视现象?乙肝歧视现象又是如何广泛且深刻地影响了对于乙肝携带者而言的人权及公平的实现?

这些具有深厚社会根源的问题,电影只用了一句话回答:“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说清就能说清的。”

但偏偏,“说清”,进一步讲即是真相,正是记者这份职业所追求的精神内核。

《不止不休》无法回答,这是影片给人尴尬的原因。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止不休》给不了观众。那么,我们需要回到20年前,那桩改变了1.2亿人生命的起点事件——2003年的“乙肝歧视诉讼第一案”。

当年,乙肝病毒携带者张先著公开发声,他的乙肝检测结果被作为依据,判定他不符合国家公务员录用标准,哪怕他在该岗位的选拔考试中,得到了第一名的成绩。

公开发声,意味着张先著平静的个人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他之所以愿意站出来,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站在他的身后,包括川大法学教授周伟等人支持着他。

他们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反乙肝歧视进程的巨大突破。2005年,国家人事部和卫生部推出《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明确乙肝携带者不影响录用。

这当然是一个精彩程度不亚于《我不是药神》的故事,有矛盾冲突,有人心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有代表人物,有不屈的支持力量,还有完整的因果闭环……

但《不止不休》高开低走,留下了诸多遗憾。

在真实与伦理之间

走出电影院时,我的心情很复杂。如果仅仅是将《不止不休》作为一部电影来看,那它当然是不符合期待的,它把故事讲得相当无聊。

但如果从它“新闻类影片”的属性出发,我又感觉到它的确试图去讲述一个重要的话题——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的关系。

我们可以暂且忽视影片叙事内容的粗糙,来看看它是如何谈论这个严肃话题。

由白客饰演的新手记者韩东,原本是一个典型的北漂小青年,住在随时会起火的廉价群租房里,因为只有初中学历而险些被报社拒之门外。

但张颂文饰演的老记者黄江辨认出了韩东的才智,将他招纳进报社成为实习记者,如果韩东想要从实习记者转正,就必须付出成倍的努力,因为和他共同参与竞争的,都是来自清华北大的高才生。

而“乙肝代检”调查,就是对于韩东而言的,一个重要的转正契机。

乙肝代检,大概意思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们,会寻找健康的人代他们进行体检,从而得到指标正常的体检报告。他们因此得以掩盖自己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身份,能够更加顺利地参与社会生活。

从常规的新闻操作来看,韩东需要做的,就是详细且准确地将已经形成非法产业的乙肝代检过程调查并报道出来。

正如老记者黄江告诉他的那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乙肝代检本身就是违法的,是背离公众意愿的。黄江认为,同情乙肝病毒携带者起不了任何作用,作为记者,就是将自己了解到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这就可以了。

韩东却犹豫了。

调查得越深入,他就越能理解这些携带者,他们之所以要寻求乙肝代检,是因为全社会对于他们的歧视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他们无法找到体面的工作,无法顺利考上研究生,并且还得时刻掩藏自己的身份,夹着尾巴做人。

发表报道的诱惑是巨大的。如果报道成功付印,就将成为头版头条,而韩东也因此可以得到转正的机会。但同时,他的报道很可能会对这个弱势群体造成痛苦的打击,还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公众对他们的误解和歧视。

反之,撤销报道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韩东会因此失去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此时此刻,似乎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横亘在韩东面前,这是新闻真实和新闻伦理之间的矛盾——是要诚实地记录下新闻事实,发表报道,还是要顺应对当事人处境的同情心理,选择停止报道?

影片最后给出的,是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它告诉我们,新闻真实与新闻伦理并非不可调和,真正有良知的记者,会在遵循新闻伦理的基础上,在更加深刻的层面,达致新闻真实。

韩东要求停止对乙肝代检的报道,并因此离开了报社。但他并未因此放弃报道,而是将报道的重点转移到了影响全社会的“乙肝歧视”现象,最终形成了一篇《一亿人的反歧视》。

他没有在加深偏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没有背离自身朴素的道德正义观,他最终选择揭示出乙肝代检表象之下更加深刻的社会歧视现象。

这是影视作品鲜有涉足的领域,也是很少被谈论的话题。因此,就算我的确觉得《不止不休》的叙事非常无聊,却还是很难表示出彻底的厌弃。

我想,何妨再谈论得多一点呢?

如果初步的成果略显粗糙,那就提高谈论的频率,在不断的尝试和练习中,或许我们终将收获到更多更加深刻也更加成熟的作品。

悬浮的理想主义

导演王晶曾说,《不止不休》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的新闻电影”。

这种理想主义色彩已经久违于银幕,却处处体现在《不止不休》中,只不过体现的形式大多是宣言式的。

比如电影中出现多次的“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宁可燃烧,不要苟且)”,就是首先被韩东的好友张博在酒吧里喊出来的一句口号。

再比如,当韩东最初来到报社成为实习生的时候,黄江让实习生们都来说一说,记者是什么,他们踊跃地回答,“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记者是无冕之王”。

当韩东去参加报社的聚会时,前辈对他语重心长地说:“很多记者做久了,就纯粹把记者当作一个职业了,而不是一个理想。希望你不是这样的。”

在电影院里聆听这些教诲实在是让人感到有些局促和尴尬。言过多,却并没有多少事实作为依托。

诚然,在故事发生的年代,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开始将调查性报道作为节目发展的终极追求目标,“非典”系列报道的推出,重塑了大众对于调查新闻的认知。

《新闻调查》是一档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追求理性的节目

但毕竟已经过去二十年,网络媒体早已取代纸质媒体,舆论环境早已跟当年大不相同,如今再谈新闻理想主义,却仍旧试图以过去的宣言来呼唤当下的感动,早已行不通了。

《不止不休》用以呈现角色理想主义精神的主要情节,就是韩东放弃报道“乙肝代检”事件,转而发表《反歧视主张》。

报道一经发表,影片就宣告结束了,就好像这篇报道的刊发宣告了乙肝歧视现象的终结。

对此,导演还别出心裁地采取了一些超现实的处理手段,比如让韩东手中的笔像在太空中一样悬浮到半空,再比如让刊登了《反歧视主张》的报纸悬浮到半空,究其根本,就是为了凸显记者的纸笔所具有的非凡使命。

但实际上,记者的监督,很多时候只能起到一些在舆论中推波助澜的作用,要真正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现状,往往需要广泛的社会合力,这并不是新闻媒体有能力承担起来的使命。

就以乙肝歧视现象为例,首先站出来为“乙肝反歧视”发声的人是张先著,除了媒体的参与外,还有一些法律行业的专业人士介入,为张先著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援。

在张先著案以后,从2003年到2010年之间,还有湖南、郑州、天津、上海等多地遭遇不公正待遇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先后向不同的院校、机构、公司提起诉讼。

连续不断的接力之下,2010年,入学、入职体检中的乙肝项目检测被全面废止。乙肝反歧视“战争”到此才告一段落。

社会的良性发展,当然需要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但我想,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早已经过时了。无论是新闻从业者,还是电影从业者,如果仍然将已经陈旧的理想主义视为自己脑袋上的冠冕,而不去积极更新它的内涵,那么我们势必会继续生产落后且悬浮的作品。

也许,《不止不休》这个标题的含义其实是:想要成为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