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专家车烨炯:孩子抽动症会频繁眨眼耸鼻、咳嗽清嗓甩头等,放假了尽早中药干预
暑假到了,汤养元车烨炯医师门诊来了很多孩子:有过敏性鼻炎的,有消化不良的,更多是来巩固或治疗抽动症的。
车烨炯,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临床18年,先后师从两位国家级名中医,学习中医儿科及中医神经科。
(相关资料图)
“家长要特别重视‘抽动症’。抽动症一般是因为神经发育不稳定,表现为不由自主的肌肉抽动,主要是面部肌肉抽动,比如眨眼睛、吸鼻子、咳嗽、清嗓子、甩头、说脏话等等,家长老师以为孩子调皮捣蛋,其实是孩子没法控制这些小动作。”
这样的抽动症家长您了解吗?
抽动症近年来发病率上升,普遍认为是环境污染、饮食中重金属添加剂增多、学习压力重等引发。由于是阶段性的神经系统不稳定,很多孩子过了青春期之后,会不药而愈。
很多家长就问,那能不能不治疗,等孩子自然好呢?
车烨炯医生不建议用消极等待的方式来对付抽动症。他说,尽管很多孩子青春期之后会自动好转,但也有相当部分会延续到成人阶段,导致治疗起来更加困难。而且,患上抽动症,孩子小动作很多,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光会影响学习,还容易被同伴笑话,影响自信心,严重的还会造成自卑、心理障碍甚至发展成精神障碍。
抽动症6-8岁初发,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段,家长就要细心观察,如看到一些苗头又不能自己确认,建议及早找医生咨询。
车烨炯医生说,对抽动症的治疗,家长和孩子要有耐心和信心,因为它的治疗周期较长。“我一般先让患者吃一个月左右的中药,等病情稳定后,再根据需求,给孩子开一个月的膏剂。”
9岁小女孩频繁眨眼耸鼻
妈妈以为是过敏性结膜炎
小王今年10岁,三年级女生。一年前,她频繁眨眼耸鼻,幸好妈妈对抽动症有认识,立刻带她来到了汤养元车烨炯医师的诊室。
为啥第一时间想到车烨炯?因为朋友女儿小嘉的抽动症就是找车烨炯看的。
小嘉比小王大一岁,8岁那年,她经常“咳咳咳”,一直当是呼吸道疾病来医,但看了半年都不见好。后辗转找到了车烨炯,小嘉才被诊断为抽动症。对症喝了中药,小嘉的咳嗽逐步得到了控制。
小嘉妈妈把这事和朋友们分享,小王妈妈第一次听说抽动症,特地上网了解了相关知识。
2022年春天,小王出现了频繁眨眼的迹象,开始妈妈以为孩子是过敏性结膜炎发作了。用了常备的眼药水不顶用,小王眨眼越发厉害了,过了一周还出现了“耸鼻”。
小王妈妈意识到不对劲,心想孩子可能患了抽动症,立马问朋友要来汤养元的地址。
果不其然,车烨炯诊断小王是抽动症。车医师从生活多方面做了科普指导,让孩子尽量避开诱发抽动的因素,同时开了中药。
喝了两周中药,小王的眨眼耸鼻基本好转,又继续调理了一个月,症状没再出现。
“车医师平时还会分享自己的育儿经,我真的受益匪浅。”小王妈妈说,她有个外地的朋友,儿子反复咳嗽两年多也明确不了病因。去年暑假,在车烨炯的中药调理下,9月开学,孩子咳嗽症状也有了明显改善。
成绩优异的10岁男生
上课总学老母鸡“咕咕”叫
小姜今年10周岁。妈妈回忆,小姜念幼儿园大班时,每次一感冒,就会出现眨眼、耸鼻抽鼻的现象。个把月过去,症状又会消失,妈妈就没太当回事。
上了一年级,小姜成绩名列前茅,上课却总发出“咕咕”声。像老母鸡般的叫声,常引得同学哄堂大笑。老师和妈妈反映,小姜说不是故意的,但自己控制不了。去看了耳鼻喉科,检查情况也正常。
后来,不只是上课,在家写作业,小姜喉咙也会不自觉发出声音,尤其临近考试,发声特别严重。妈妈急得不得了,到处打听对症医生。
在朋友介绍下,小姜一家从临安来到了汤养元车烨炯的诊室。车医师说,这是抽动症的表现,和孩子精神压力大有一定关系。
“一说要考试,我就有点紧张。”小姜轻声说,一开腔就伴随了几声“咕咕”声。
“孩子从小要强,对自己要求高,成绩也好,没想到会得这个病。”妈妈说。
车医师和小姜交流了一番,叫他放松,并事无巨细向妈妈交代了注意细节,再辨证开了药方。
中药喝了一个多月,小姜眨眼和抽鼻的现象少了,妈妈悬着的心基本放下。考虑当时新冠疫情反复,复诊不方便,车医师给小姜开了一剂膏方巩固。
去年12月,临近期末考,妈妈发现小姜喉咙略有轻微发声。本打算带着小姜来杭州,但一家人感染病毒变“阳”,来不了杭州。
“后来没来,孩子情况倒也稳定。期末考前,孩子喉咙又有些许发声。我就和车医师约了暑假来治疗。”小姜妈妈说,这两年跟着车医师看诊,还收获了另一个惊喜,小姜的过敏性鼻炎基本不发作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