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漫步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镇孙家社区产业园的林间小路上,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空心李树,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被阳光染得格外显眼。绑在李树上的铁皮石斛正享受着树荫带给自己的清凉,土里的白芨正吸吮着阳光茁壮成长。一幅“空中挂金果,树上长金条,土里生元宝”的田园美景扑面而来。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富”,中界镇孙家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龙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8年前,高中毕业的龙智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踏上了外出务工的路,勤劳、聪明、能干的他,很快利用自己赚到的第一笔钱开起了一家小型皮具加工厂,在商海摸爬滚打几年后于2008年3月创办贵州智源商贸有限公司。
(资料图片)
3年前,乡村振兴之风吹进了这个位于沿河中界的小山村,看着家乡日新月异,龙智响应政府号召回到了孙家社区。“在外拼搏的这些年,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制度化管理方法,一颗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的心愈加浓烈。”龙智说,回家帮助村里发展这件事,妻子十分支持,还主动承担起了公司的一切事务。
2021年11月,龙智被推选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到任的他,脑海无时无刻不思考着产业发展和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事,随即,他发动村民在空心李林下种植羊肚菌,自己亲自带头种植30亩,带着脱贫户一起发展。
“大家都相信他的实力和能力,更看到了他的责任心和态度。”脱贫户杨红强说,有龙支书的带领,我们心里有底。
对于孙家社区的群众来说,发展产业并不难,难就难在大家没技术更不知道羊肚菌如何种植、管护和销售,年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技术含量高、投入大、没市场,人人都在观望。
“我先做,做成功了,我把经验告诉大家,大家一起做,确保稳赚不赔。”为了帮助大家解除后顾之忧,龙智挨家挨户走访、开动员会、入户指导、学习培训,传播新理念、传授新技术。
同时,龙智积极向上对接,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协调东西部协作资金900多万元,用于解决群众“耕路难”问题,建好机耕道6.5公里,产业路1.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95盏;围绕“空心李”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水池2个,冻库一座;解决群众“垃圾存放”问题,建成垃圾亭子8个,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建成大棚12000平方米等。
“龙智是点燃社区发展激情的‘一把火’。 ”中界镇组织(宣传、统战)委员肖玉叶说,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已成为美丽孙家最动人的风景。
“所有用工优先考虑脱贫户(监测户),脱贫户得到项目务工机会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村合作联社支付的劳动报酬和分配的种植收益,从而达到帮助脱贫户增收的目的。”龙智说,该帮扶模式每年能为帮扶脱贫户(监测户)户增收2万多元,一年多时间集体经济收入从0到28万元。
同时,不遗余力推进居民共治焕发文明新气象。以党支部为核心,构建起以人大代表、志愿者、网格员、驻包村干部以及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一体的“一核多元”社区服务体系,建立了矛盾纠纷联调、村级经济发展共商、家风民风共建、人居环境共护制度。
依托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平台,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优秀网格员”等评选活动,有效彰显群众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让文明乡风吹进村民心坎,人人都是和美乡村建设的主人翁。
在龙智的组织带领下,在乡村振兴中,既要“面子” 更要“里子”。依托社区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移风易俗,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全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中界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了‘一核多元’的村(社区)服务体系,彰显群众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中界镇党委书记黄进说,构建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不仅可以为生活增添一份安心和暖意,同时,也是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应有之义。
通过持续不断地奋斗,社区群众共谋决策、共建发展、共管建设、共评效果、共享成果,广泛参与到村庄建设发展中,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2022年,带动群众增收40多万元。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孙家社区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年人均收入从2020年的102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8000多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化广场、灯光球场、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
2021年,龙智当选中界镇、沿河自治县人大代表;2022年,被授予“贵州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2023年,荣获中界镇、沿河自治县“优秀村干部”称号。
“接下来,我们将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同时推动养牛产业项目的发展,为老百姓争取更多利益。”龙智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瀚泽
编辑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