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父亲去世前欠下5头生猪钱,宁波八旬老人执着还债60年 没有任何字据凭证,连对方的名字也不知道,且事情已经过去60多年了,83岁的蔡体生老人还在努力寻找当年的债主,他说无论如何要把钱还掉。 2月28日,老人告诉记者,虽然人还没有找到,但自己把钱交给了当地村子的股份制经济合作社,这个心结总算是解开了。 对方见他家生活困难放弃了追债 蔡体生老人今年83岁,住在宁波鄞州区邱隘镇,身宽体胖,说话嗓门洪亮,这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老人的这桩心事,要从67年前说起。 蔡老的父亲当年和别人合伙做猪肉生意,因为没有本钱,只能先赊着生猪钱,等肉卖掉后再把钱还给别人。 16岁那年,家里突然来了四五个人,从对方和母亲的对话中得知,父亲向他们买了5头生猪,之后一直没把钱还给他们。蔡老有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老二,大哥常年在上海打工,全家靠着父亲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 “当时父亲不在家,我最大16岁,弟弟妹妹们还不懂事。因为家中实在拿不出钱,讨债的人来了几次后就没再来了。”回忆起往事,蔡老眼眶湿润,声音哽咽。那时全家一天两顿饭,早上九点一顿,下午三四点再一顿,几乎没有菜。他清楚地记得,当年讨债的人来时,正好赶上他们家吃上午的那顿饭,见他家实在是太苦难了,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来过了。 多年来替父还钱的心愿一直没有放下 人家不来讨,并不意味着就不用还了,这是母亲当年说的话,蔡老一直谨记心中。 17岁那年父亲去世,大哥出门在外,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他的身上。1955年,20岁出头的他进入当时的鄞县食品公司工作,后来又调到五乡天童区食品站任站长,每月工资41元。这个收入在当年不算低,但因为要承担家里日常开支,还得供弟妹上学,生活依然十分拮据,尽管一直记着那笔债务,却还是力不从心。 退休后,虽说和老伴两人的退休金加起来有几千元,但身患几十年的关节炎,又有心脏病、高血压,几年前老伴又得了老年痴呆症,替父还债的心愿只能放在心中。 去年7月份,蔡老参加了社区组织的一次党课,老师讲了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让他备受感触,更加坚定了他还钱的决心。 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儿子的支持,“我儿子说爸爸你做得对,这钱我们应该还!”于是,他开始了漫漫寻人路。 蔡老告诉记者,他曾经多次尝试去找当年上门讨债的几个人,可手头的线索实在少得可怜,“我连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只知道他们来自蔡家漕村和六村。”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两个村子也不存在了,村民集中迁到了中河街道东裕社区。不记得具体人名,连原来的地址也不存在了,想要找到当年的几个“陌生人”无异于天方夜谭。 老人把钱还给了当地村子的股份制经济合作社 既然当年的两个村子迁到了中河街道,去那里肯定可以有所收获。去年夏天,蔡老骑着电瓶车第一次来到了中河街道办事处,街道妇联副主席徐旭东接待了他。 28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徐旭东,她说:“去年7月份的一天,我看见一个老人在我们街道办公楼里徘徊,好像有什么事,我就去问了。”了解情况后,徐旭东很受感动,答应老人帮忙寻找。 之后,徐旭东向蔡家漕村和六村的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的负责人了解情况,可还是没能找到当年的好心人。本以为老人会放弃,没想到没过多久,蔡老再一次上门找到了徐旭东,“他从怀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放了一叠钱交给我。” 原来,蔡老打算将钱直接交给村级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即便找不到人,这钱还给村里,希望可以帮助有需要的村民。 蔡老一开始拿出了1万元现金,徐旭东很清楚老人家中并不宽裕,她认为钱不在多少,老人的心意难能可贵,商量后两人将数额定在了6000元,之后这笔钱分存在两个村的股份制经济合作社代为保管。 “我希望能够找到当年的好心人,把钱还给他们,如果实在找不到,那这钱希望通过村里帮助到有困难的人。”67年前的欠款终于算“还”上了,老人说他人的恩情他会一直记在心中,“别人帮助过我,我也要回馈社会!”记者了解到,去年蔡体生老人在器官捐赠志愿书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