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沈从文逝世30年 手札旧影中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

2018-05-10 13:03:35 来源: 北青网娱乐

2018年是一代文学大家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特刊发李辉先生所撰的文章,透过手札书信和往事回忆他与这位沈从文的来往,以及沈从文和萧乾之间几十年的交集。

沈从文先生1988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三十年前的那些日子,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常在心中。

少年沈从文

少年沈从文

难以忘怀的,当然是萧乾先生对我的鞭策与激励。可以说,我能够在1990年完成《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一书,最应感谢的无疑是萧乾先生。

萧乾(本名萧炳乾)1929年从汕头回到北平,进入燕京大学学习。他没有中学文凭,不能直接上大学,只能选择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为他们授课的便是杨振声先生。

杨振声在“五四运动”可是一员猛将。在北京大学念书时,他和许德珩等人一起参加火烧赵家楼的行动。“五四新文学”起步之初,杨振声发表的《玉君》即为当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一次课堂上,杨振声关于沈从文的一番介绍,令萧乾印象深刻:

这些年,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生长在中国南部的一个偏僻的山区,从小没爱过什么正规教育。他当过兵,当过流浪汉,一个人在世上闯荡。尽管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可他的小说却富有修养,使整个文坛耳目一新。

他的风格,与所有固有的规范相反,完全是一种新的表达形式。评论家们给他很高的评价。说他给中国语文带来新的活力和自由。他的作品,弥漫着幽默,又具有深思的特牲。他的语言风格很有些古怪。不管主题本身是否有趣,他都能以令人惊奇的、有力的想象来形成。他就是——

杨振声拿起一截粉笔,转过身,在黑板上写出三个大字:沈从文。

1923年到北平开始闯荡文坛的沈从文。

1923年到北平开始闯荡文坛的沈从文。

1929年沈从文兄妹四人与母亲在上海合影。

1929年沈从文兄妹四人与母亲在上海合影。

大约不到一年,1930年,杨振声告诉萧乾:“沈从文到北平了,住在我家,你来见见吧。”这是萧乾与沈从文的第一次见面。沈从文生于1902年,萧乾生于1910年,年龄相差8岁。

见面时,萧乾已经走进辅仁大学英文系读书。此时,他与一位美国青年安澜合作,参与创办英文版《中国简报》。他计划用英文《中国简报》上连续介绍中国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闻一多、郁达夫等,并从中翻译部分作品。见到沈从文,他决定写一篇关于沈从文的英文文章,标题为:A Great Satirist—Humanist of China Today (今日中国一个杰出的人道主义讽刺作家)。

从此,萧乾与沈从文关系一直颇为密切。

1933年8月,萧乾收到一封沈从文写于8月9日的来信:

1933年8月8日沈从文致萧乾信。

1933年8月8日沈从文致萧乾信。

秉乾弟:

见某日报上,载有燕大编级生一个你的名字,猜想你到了北平。我已从青岛跑来北平,目前住西城西斜街55号甲杨先生家里,想出城来找你,可一时不能出城。你若有事进了城,爱依然骑你那自行车到处跑,高兴跑到我住处来玩玩,我大多数总在家中。晚上不便回校可住在我住处。

很念你。

从文

八月九日

收到来信,萧乾骑车从燕京大学赶到城内,与沈从文见面。不久,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住在城内,那里也就成了萧乾经常去的地方。此时的沈从文,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一个多月之后萧乾完成第一篇短篇小说《蚕》寄给沈从文,沈从文当即回信如下:

1933年10月22日沈从文致萧乾信。

1933年10月22日沈从文致萧乾信。

乾弟:

文章收到。短创作留“文艺”上发表,译文留代为解决,放心,放心。匆复即请。

小兄文候

高小姐均此

兆和附笔

十月十三日

1934年编辑天津《大公报》副刊的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

1934年编辑天津《大公报》副刊的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

1935年萧乾从燕京大学毕业,沈从文推荐萧乾接替自己编辑大公报副刊。

1935年萧乾从燕京大学毕业,沈从文推荐萧乾接替自己编辑大公报副刊。

沈从文、萧乾在大公报副刊写给读者的短文,结集出版《废邮存底》由巴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沈从文、萧乾在大公报副刊写给读者的短文,结集出版《废邮存底》由巴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48年储安平主编的“观察丛书”出版萧乾的《红毛长谈》(笔名:塔塔木林),附录三为沈从文所写《怀塔塔木林》(笔名:巴鲁爵士)。

  1948年储安平主编的“观察丛书”出版萧乾的《红毛长谈》(笔名:塔塔木林),附录三为沈从文所写《怀塔塔木林》(笔名:巴鲁爵士)。

两年之后,萧乾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沈从文推荐萧乾替代自己前往天津《大公报》编辑副刊。师生情谊之深,由此可见。

岁月悠长,多年之间沈从文与萧乾的友谊未曾改变。1948年,郭沫若在香港发表的一篇《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朱光潜、萧乾三人捆绑一起予以猛烈抨击,师生两人共同成为众矢之的

随后的政治运动来来往往,起伏不定,两人的友谊终于不再如从前那样温馨和谐。“五七干校”期间,沈从文曾致信萧乾,“文革”结束前后,两人因各种原因而一度不再见面,留下诸多遗憾。

《浪迹天涯——萧乾传》198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浪迹天涯——萧乾传》198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我在80年代中期开始撰写萧乾传记,萧乾对沈从文一直怀着感恩之心叙述恩师的过往。1987年《浪迹天涯——萧乾传》出版,我寄给沈先生一本请教。

1988年4月下旬,我去看望沈先生夫妇,在与他们谈到萧乾时,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劝说他和萧乾和好。

来北京的这几年,我与沈先生和萧乾先生都有较多来往,很为这两位曾经有过三十多年深厚友谊的朋友,晚年时关系破裂而遗憾。

1981年2月沈从文在美国斯坦佛大学讲学。

1981年2月沈从文在美国斯坦佛大学讲学。

1982年沈从文最后一次回凤凰,在母校听课。

1982年沈从文最后一次回凤凰,在母校听课。

我终于提出这个问题。我对沈先生说:“你们年纪都这么大了,何必还斤斤计较一些往事,何必都要任性呢?过去关系那么好,现在连见都不见,多么遗憾!”

下面是当时回到家里后写下的笔记: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一日,上午,沈家

(好久没有去看他,他已搬进新居了。没戴假牙的他,看上去瘦多了,也老多了。过去圆圆的脸,如今消瘦,更苍老。右手萎缩,无力,搁在椅靠背上,左手极少动弹,搁在腿上。他坐在一张藤椅上。说话含混不清,一是因为半身不遂,二是因为没戴假牙。)

沈:你的《萧乾传》我看了,写得不错,是那个气氛。你说我和巴金吵架,什么时候我吵过?

李:你告诉我的。巴金在文章中也写到过。你们观点不同,老爱吵,吵完了又没事了。

张:是的。

沈:是争吵,不是吵架。我们俩是不同。他有激情,我讲究平和;他的记性好,文章被删掉后,能原封不动地补上去。我就不行。写过了就忘了。

沈:萧乾的记性有那么好,什么事都记得?

李:有的是他讲的,有的是我查的资料,问问老人,包括你。你的书。譬如你们的沙龙。

沈:我们不叫沙龙。我们每星期六聚一次。在金岳霖家,东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的后院。

李:也在朱光潜家。

沈:对,在慈慧寺。

(奇怪,说起这些,沈从文的记忆力挺好。有时,说着说着,他抿嘴想笑,又没笑出来,憋了好久,才呵呵地笑了,其神情和四年前听到说傩戏时的笑一样,眼泪也快流下了。)

李:你和萧乾什么时候闹起矛盾的?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

沈:前几年。

李:是为什么?

沈:(不语。)

张:他们的事情我也弄不清楚。

李:他也够惨的,打成了右派。

沈:他也是右派?

张:怎么不是?你忘记了,当年让你去批判会,还有冰心也去了。冰心发言就说他老离婚,她不同意。

李:你们老也老了,和好不行吗?要是他来见你,你赶不赶他走?

沈:(沉吟一会儿)来看我,我赶他干什么?

终于,沈先生同意萧乾来看他。

我当即与他商定,也是等我回北京后,陪萧乾先生来看他。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他那种表情和语调,真是可爱极了。

1990年看望萧乾先生。

1990年看望萧乾先生。

回到家里,我马上打电话告诉萧乾。他并没有责怪我的多管闲事,而是爽快地答应我的建议。我想到应该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共同的好朋友巴金先生,我知道他曾关心过他们的关系,也为他们闹矛盾而遗憾。出差之前,我给巴老写信。

然而,万万没有想,就在我5月10日从贵阳乘坐飞机返回北京的那一天,沈先生逝世离开我们远去了。

萧乾先生也为未能在沈先生去世之前见上一面而懊丧。他颇为遗憾地将自己心情写信告诉巴金。

晚年沈从文。

晚年沈从文。

巴老回信时说:“得到三姐电报知道从文逝世很难过,他的死使我想起好多事情,可以说我的生活的一部分也给埋葬了。你在信中提起李辉帮忙消除你和从文间的误会,李辉也来信讲到这件事情。详情我不清楚,但总是好事,不知你到从文家去过没有。要是来不及了,那多遗憾!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要紧,从文已经知道,而且表了态,这说明你们已经和解了。”

晚年张兆和,李辉 摄。

晚年张兆和,李辉 摄。

张兆和先生在给我的信中,也对他们实际上已经和好而感到安慰。她说:“你在从文逝世之前,确实如巴金所说,做了件好事,可惜从文去得太快,计划未能实现。不管怎样,这个结总算解开了。这个来自湘西的山里人倔得很,但一向宽厚待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相信,他谅解并且原谅一切,他是带着微笑离开这个世界的。”

沈从文1988年5月10日去世,悲痛不已的萧乾就在5月12日完成《没齿难忘——悼沈从文老师》,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这该是最早完成的缅怀文章。

该文5月15日在台湾《中国时报》副刊发表,远比大陆报纸的反应快得多。在我看来,虽然他最后未能见到沈从文,但是,他在第一时间为关心他、帮助他的恩师献上自己的心香一瓣。

一个星期后,萧乾来信,将这篇文章复印件寄给我:

李辉:

我正在接待美回来探亲之子。

……

为沈先生逝世赶了一小文,寄上一阅。

我找到几件有趣而难得的念物(如雪妮于1941年给我往剑桥的明信片)。你来时拟奉赠。

祝好

萧乾

1988年5月22日

萧乾的文章写得感人至深。全文如下:

听到从文先生的噩耗,我万分悲痛。这不仅是中国文学界的损失,早在五十年代初期,他就被迫结束创作生涯。然而无论在织锦、陶瓷还是古代服装的研究方面,他都做出了辉煌的成绩。他做什么都出色,首先是由于他具有一种可贵的献身精神,一颗忠诚的心。

他是我的恩师之一,是最早(1930年)把我引上文艺道路的人。我最初的几篇习作上,都有他修改的笔迹,我进《大公报》,是他和杨振声老师介绍的。在我失业八个月的时间(1937-1938年),他同杨老师收容了我,这些都是我没齿难忘的。

像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他也受过不少委屈。然而不论遇到任何挫折,他对工作,对民族文化事业,还是那样满腔热忱。他从湖北山沟里的五七干校给我写过畅谈新诗道路的长信,他在东堂子胡同的斗室里照样埋头撰写那部轰动海内外的中国服装史。他一生不尚高谈阔论,总是脚踏实地的工作着。

近年来 海峡两岸都在重印他的作品。他的去世必然也震动了两岸。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受到礼遇和各方面的照顾,作品也开始被重视了,有的还改编成电影。这些想必是使他感到欣慰的。

希望正直的批评家和学者对从文先生一生丰富的著作进行缜密的研究,做出公道的评价。

关键词: 沈从文 手札 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