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汉语“漂洋过海” “add oil”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

2018-11-21 09:03:41 来源:新华社

日前,一条中式英语词汇“add oil(加油)”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让不少网友大呼有趣。从“taikonaut(太空人)”进入主流英文词典,到“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出现在《哈利·波特》中,汉语的“漂洋过海”,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活力与魅力,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的载体。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的节日民俗、哲学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受欢迎,还会有更多的中文词汇走向世界,让人们领略中国文化之美,感知新时代中国的万千气象。

【相关阅读】从中式英语收录进牛津词典看中国文化的影响

新华社伦敦11月18日电 不久前,又一条中式英语词汇add oil(加油)被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引发不少中西方媒体关注。作为全球权威的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新词有何标准、在其悠久历史中吸纳了多少个“中国血统”词汇呢?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词典总编辑刘浩贤向新华社记者介绍,牛津词典有几种途径用于跟踪和提取新词。比如,有一个专为语言学研究而设计的电子语料库,里面汇集了不同类型的书面语和口语。根据这些语言的使用情况,语料库会“推荐”备选词。

一旦有了备选词,编辑们会进一步仔细研究各种电子和纸质语料库,以确保这个词“在合理的时间长度”内有“足够频率”的独立使用。这个时间长度和频率并没有统一标准,而是因词而异。

例如,tweet(发推文)和selfie(自拍),都是新近产生的词汇。鉴于它们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很快就被添加到《牛津英语词典》中。

刘浩贤说,还有一些词尽管使用不是很频繁,但因为具有特定的文化、历史或语言意义,也会被收录。

今年是《牛津英语词典》完整版问世90周年。自1928年以来,这套共20册的词典不断增补新出现的词汇和用法,变得越来越厚。从2000年起,每隔3个月《牛津英语词典》的内容就会更新一次。

刘浩贤说,英语演变受到许多语言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牛津英语词典》必须不断收录在使用中已经成为英语的新词。

据《牛津英语词典》编辑部向记者提供的统计数据,这套词典目前共收录250个中式英语词汇,其中50多个词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加入的。

这些有中国血统的英文词汇中,不少与中国食物和传统文化有关。比如,食物领域有hoisin(海鲜)、moo shu pork(木须肉)、shumai(烧卖)、wok(炒锅),服装领域有qipao(旗袍)、samfu(衫裤),医学方面则有qigong(气功)、tuina(推拿)等。

刘浩贤列举了几个他印象深刻且很有代表性的中式英语。例如,guanxi(关系),是华人社会中独特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现象,这种人际关系延伸到亲朋好友、政治、商业、社会等方方面面。“对于来自其他国家、地区、文化的人来说,‘关系’常常带来强烈的文化冲击。这个词进入英语世界,有它独特的意义所在。”

再比如,Basic Law(首字母B和L大写,特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这一法律见证了香港从英国殖民地回归到中国主权,代表了香港的一段历史、一个时代。”

西方一些语言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的节日民俗、先贤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也在对世界发挥影响。

《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作者尼古拉斯·奥斯特勒今年年初曾在英国《卫报》发表署名文章说,虽然当今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在使用英语,但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汉语在全世界的普及度越来越高。

刘浩贤认为,《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中式英语,体现了当前英语演变的一个有趣趋势:日益增长的本土化和多元化。

“世界上许多采用英语作为交流手段的人也在适应这一变化:创造新词,重新发音,改变既定的语法规则,将英语元素与其他语言的元素混搭。随着英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它将继续多元化,并产生新的英语品种。每一种英语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标准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不同。”

他说,中英两国的语言接触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的海上贸易。时至今日,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大语言,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

“《牛津英语词典》致力于记录英语的独特词汇,因为我们相信吸收来自全球的不同英语,才能够讲述更完整的语言故事。”刘浩贤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