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贵州6岁儿童感染“食脑虫”病危,专家:感染率低,致死率高|全球微动态

2023-06-28 04:24:51 来源:新京报

近日,贵州一名家长在网上记录孩子感染“食脑虫”的经历登上各平台热搜榜。6月27日,新京报记者从贵阳市某医院获悉,该院确有一名6岁儿童被阿米巴原虫(俗称“食脑虫”)感染,目前仍处于昏迷状态,需要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功能。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水生态健康研究组研究员杨军介绍,“食脑虫”通常出现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水体中,“大多通过鼻黏膜进入人体,如果鼻腔没有破损,正常人都有足够的免疫和防护能力进行自我保护,所以感染率较低,但致死率很高。”

多日发烧,幼儿被“食脑虫”感染病危


(资料图片)

据患儿家长苗女士发布的文章,她曾带孩子去海口旅游,并到海边游泳。6月9日,孩子出现发高烧症状,次日到医院就医,服药后退烧。之后多日,家长辗转换了数家医院,并进行了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等检查,孩子仍持续发高烧、嗜睡。

6月19日,苗女士的孩子转入重症监护室,病情并未好转。两天后,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医院诊断孩子患有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出现持续癫痫、中枢性呼吸衰竭、支气管肺炎等症状。孩子的病情危重,血压维持不足,病情随时可能进一步恶化,危及生命。

6月25日,苗女士发文称,孩子的病因找到了,是被一种叫“狒狒阿米巴原虫”的寄生虫感染,目前没有特效药,死亡率高达98%。随后,许多网友在评论区为她寻求解决方案,联系相关医院。

目前,苗女士已删除相关文章,她曾写道,发文的初衷是“想让其他宝妈们警惕这个东西,要小心呵护孩子成长”。截至发稿前,新京报记者尝试联系苗女士,尚未得到回复。

6月27日,新京报记者从贵阳市某医院获悉,该院确有一名6岁儿童被狒狒阿米巴原虫感染,已经在重症监护室住了8天。目前仍处于昏迷状态,因其无法自主呼吸,仍需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功能。

专家提醒:应避免野外脏水进入鼻腔和眼睛

为了防止被“食脑虫”感染,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水生态健康研究组研究员杨军介绍,“食脑虫”是俗称,是阿米巴原虫中的一员。“食脑虫”通常生存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温暖水体中,主要是淡水水体中,土壤中也有分布。2008年11月至今,杨军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从事内陆水体生态学研究,创建了水生态健康研究组。

“‘食脑虫’的感染率比较低,但病死率很高。”杨军表示,“食脑虫”病例比较罕见、相关研究较少,目前没有特效药,因此病死率很高。“食脑虫”通常通过鼻黏膜进入人体,如果鼻腔没有破损,正常人都有足够的免疫和防护能力进行自我保护,所以感染率较低。

虽然感染“食脑虫”是小概率事件,杨军提醒公众注意防范,特别是在夏季,避免接触野外的不明水体,不要在不干净的河水、湖水游泳或者洗脸,避免脏水进入鼻腔和眼睛等。

“食脑虫”科普动画。图源:新京报动新闻截图

此外,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曾在官微发布相关案例和提醒。

据“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15岁的阿文生活在贵州,每到夏天就和小伙伴们相约到当地池塘里游泳。2018年12月,阿文出现鼻部破损,组织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病变。2019年6月2日,他因“发热伴意识障碍一周”入院。随后,阿文被确诊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且考虑为既往鼻部皮肤破损后入侵感染中枢神经系统。6月9日,阿文因抢救无效去世。

上述文章提到,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首次在1990年被发现,被感染者是一只怀孕的母狒狒,最后死于该病原体引起的脑膜脑炎。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常发生在患者出现皮损后,特别是面部,侵入血液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免疫受损人群更易感染,但对健康人群也存在潜在危害。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的治疗在当今医疗界仍是一个难题。该病的总体预后很差,死亡率高达98%,全球仅报道了很少成功治疗的案例。

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杨梦梦

编辑 刘倩 校对 刘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