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反腐进行时,药企的销售费用成为审查重点
《中国科技投资》龙敏
近期,随着7月28日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部署会议的召开,医药反腐力度不断加大。而医药公司的销售费用因与商业贿赂风险的相关度较高,成为监管审查的重点。
(资料图片)
iFind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共有491家医药生物类公司,其中2022年有39家医药企业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50%,有6家销售费用占比甚至超过80%。同时,从仿制药领域看,2022年销售费用排名前五位的医药企业销售支出均在60亿元以上。
除此之外,受医药反腐影响,近期医药企业IPO亦受到冲击。今年以来,沪深交易所已有13家医药企业终止上市,其中创业板6家、主板2家以及科创板5家。而IPO企业在被问询的过程中,大都重点提及了销售费用的问题。
5家仿制药企销售费用超60亿
早在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3部门印发的《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表示,要健全完善行风治理体系,整治医药领域突出腐败问题,“重点是各级各类行业组织或学(协)会在工作或推进业务主管部门委托事项过程中的不正之风问题,尤其是以‘捐赠’、学术活动、举办或参加会议等名义变相摊派,为非法输送利益提供平台,违规接受捐赠资助等问题”。
7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再次会同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7月28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召开,提到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
对于外界来说,医药企业哪些财务指标值得关注?据深圳交易所报告指出,在财务指标中,销售费用、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宣传推广费用占销售费用比重与商业贿赂风险的相关度较高。
iFind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共有491家医药生物类公司,其中2022年有39家医药企业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50%,有6家销售费用占比甚至超过80%。同时,从仿制药领域看,2022年销售费用排名前五位的医药企业分别为上海医药(601607.SH)、复星医药(600196.SH)、步长制药(603858.SH)、恒瑞医药(600276.SH)、华东医药(000963.SZ),销售费用均在60亿元以上。
其中,上海医药以142.79亿元的销售费用居A股生物医药公司首位,也是行业内唯一一家年度销售费用超百亿的公司。具体来看,在上海医药销售费用中,占比最高的是市场推广及广告成本,2022年这一费用达到53.48亿元,占到了销售费用的58.38%。此外,财报显示,2020-2022年,上海医药销售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复星医药2022年91.71亿元的销售费用中,市场费用和人力成本居于前二。其中市场费用54.32亿元,在销售费用中占比59.22%;人力成本费用29.06亿元,占比31.68%。复星医药在财报中表示,近年来为了配合创新产品的上市及国际化进程,在医学事务、市场准入、医学战略联盟、品牌推广等方面构建了全方位的支持体系。
与此同时,步长制药2022年销售费用共计为74.84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50.06%,而这相当于步长制药平均每天要花费约2000万元用于销售。步长制药亦在财报中披露,公司营销中心负责统一管理销售业务,包括经销商的选择与管理、销售合同的签订、销售政策的制定、统筹安排专业化学术推广营销活动等。公司通过事业部派驻专业学术推广队伍、与经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除港澳台之外所有地区的营销网络。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步长制药2022年研发费用为2.84亿元,平均每天花费仅78万元。
此外,2022年,恒瑞医药、华东医药的销售费用、销售人员亦远高于同期其他支出费用和其他类别的工作人员。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由于特别的医药流通体制,形成了部分药品权力寻租空间,无论产品是否具有研发创新或专利优势,都无法摆脱权力寻租的影响,所以药企在销售中的资源投入就不可避免。此次反腐行动是打破原有存在弊端的模式体系,清理此前阻塞药品流通的障碍,所以长期来看有利于国内医药领域发展。”
多家IPO企业撤单
在医药反腐持续高压下,医药企业的IPO之路亦面临冲击。
公开资料显示,近期,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围绕“医疗企业开展销售推广活动”向中介机构提出四大关注要点,要求中介机构对不同模式下销售推广活动开展的合法合规性、费用支出真实性、内控有效性、关联关系以及交易公允性等进行核查。
上交所项目动态显示,最新一家撤回IPO的医药企业为上海荣盛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盛生物”)。此前,荣盛生物已历经两轮问询。然而在问询中,上市委对其推广服务费用、销售情况均提出了质疑,要求荣盛生物说明推广服务费用的结算规则,与推广服务业绩、相关客户回款是否直接挂钩;各年度营销推广服务和销售业绩不直接相关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发行人确定各年度前五大重点营销地区的原因及合理性等问题。
同时,深交所最新一家撤回首发申请的企业为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捷迅”)。从深交所的两轮问询看,均涉及到力捷迅推广服务费及推广活动,同时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不同类型推广服务的定价依据;报告期会议服务、调研服务、信息采集、拜访推介费归集的具体内容等问题。
除此之外,沪市主板IPO企业陕西汉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申报企业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亦先后撤单。而上述企业在被问询的过程中,大都重点提及了销售费用的问题。
据统计,今年以来,沪深交易所共有13家医药制造企业终止上市,其中创业板6家、主板2家以及科创板5家。
“未来排除相关因素的干扰后,生物医药企业可以更加聚焦核心竞争力的建设,突出研发创新优势,对IPO和投资者都具有积极效果。”沈萌分析道。
“在此背景下,对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IPO自然是有利的,而对于那些依靠传统营销渠道与推广方式获取业绩的医药企业而言,短期内可能会是个不利因素。”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说道。
信达证券(601059.SH)在最新一期的医药生物行业周报中表示,预判预判医疗反腐后,中长期有望推动医药产业发生以下变化,包括推动医生收入及薪酬考核变化,医生多点执业有望实质性落地,给民营医疗机构招聘人才带来契机;治疗性药品有望获得更好认同,辅助用药等疗效不明确的利益品种有望逐步出清;行业市场进一步集中,规模性大的品牌药品和器械企业有望获益,新产品伪创新产品进院困难,已经进院的产品有望受益,倒逼企业对价值不高的新药不再发力,发力有突破性疗法确实有效的产品等。
记者就销售费用相关问题致函上海医药、复星医药、步长制药、恒瑞医药、华东医药,截至目前,尚未收到回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