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废弃矿山起翠屏
8月13日下午,三河市东部矿区位于福成治理区的1200多亩苹果园绿意盎然,一排排整齐的苹果树傲然挺立,一个个压弯枝头的苹果丰盈饱满。这千亩苹果园是三河市大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一个缩影。
“我市将矿山治理作为当前1号工程,举全市之力,坚决让昔日矿坑荒山重焕生机。”三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邦文告诉记者,通过高效、高质、高速治理矿山生态环境,三河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良好开端。
“白茬山”复披“绿衣裳”
在三河市黄土庄—段甲岭一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E区一处陡壁治理现场,记者看到,17台挖掘机、装载机、铲车、碎石锤等重型机械正在紧张忙碌中。
“我们在此处陡壁共有三项任务:第一项消灾除险任务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二项消高填低,要削出8个台阶。第三项覆土植绿将在九、十月份进行。”施工方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刘洪旭说。
三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宏亮介绍,采矿兴盛时期,三河共有63条采石生产线,每天进出矿区的车就有5000多辆次,长期无序开采,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大气污染防治新政下,这些采矿企业已经全部关闭。
在已完成生态修复的三河东部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一期现场,记者放眼望去,曾经千疮百孔的“白茬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花团似锦、绿意盎然,一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见绿……
生态修复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中,作为北京后花园的三河,是京津冀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矿山修复刻不容缓,这成为三河市上上下下的一致共识。
三河市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担当作为的举措,强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仅使全市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也较好地解决了地灾隐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8月13日上午8点20分,三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指挥部准时召开例会。这样的例会,每天一次,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会上,指挥部下设的工程推进组、执法监督组、安全监管组、环境保护组、财务审计组、工程监督组、宣传资料组及指挥部办公室,逐一汇报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处理意见,进行讨论研究,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
“我们每天早晚都要开例会,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三河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工程推进组组长邵振说道,三河共抽调市直相关部门80多人,充实三河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指挥部所辖的各个小组,在矿区修复项目上长期驻扎工作。
为加快废弃矿山治理工作进度,三河市悬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图”,明确项目情况、目标任务、责任单位、时间节点、进度时序,实行挂图作战。
目前正在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预计8月底完成土石方工程,9月初开始覆土,10月底完成绿化。
据统计,在87个责任主体灭失矿山中,52个已于2017年底完成治理任务,剩余35个已全部进场施工。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达1560亩。
引入民资治理矿山环境
“废弃矿山地形复杂,治理难度大、投资额度高。”李宏亮分析,大量矿区治理责任主体缺失,如果仅靠政府财政来投资,难以补齐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三河市政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率先引入民间资本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既集聚了社会力量,为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又为形成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培树了风尚。
福成集团作为三河市的龙头企业,自2010年开始,已陆续投入资金近60亿元治理闭坑矿区。
2010年至2014年,该集团投入3亿元对废弃矿山进行治理,通过削山石、填采坑的方式,削高填低,填平后再覆土80厘米,将深达百米的矿坑整治为1200亩的“方田式梯田式”苹果园,春天一片花海,秋天硕果累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果明显。
现在,福成集团正在进行二期治理工程,治理区面积2.5平方公里,现已整理出4个大型平台,每个平台面积500亩至1000亩不等。平台可作为建设用地储备资源,预计到今年年底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