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王晟
近日,央视网《联播+》栏目特别策划《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系列稿件引发热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探寻中华文明、守护中华文化始终饱含深情、念兹在兹。
纵观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经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靠的是中华文化的薪火传承和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从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的上古神话传说,到“嫦娥”探月、“北斗”定位、“天宫”空间站的中国式文化浪漫;从烈商礼周、雄隋盛唐、富宋刚明的王朝更替,到9800多万党员的盛世中国;从“刻石留痕”“青铜撰刻”“简牍编册”的文字发展,到微博、微信、短视频、自媒体的新时代文化飞速传播……传统的文化元素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寄托着炎黄子孙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彰显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展示出强大的中国力量。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5月,在山西运城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7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到四川视察,作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重要指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赓续历史文脉。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近年来,《大圣归来》《中国奇谭》《洛神水赋》《长安三万里》等历史文化题材的国风动漫火爆“出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让观众沉溺于探寻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价值,在感受中华文化无穷魅力的同时,凝聚起新时代文化自信。
五千年的薪火相传,为炎黄子孙留下了灿若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正是得益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我们党才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要求,这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五千年的文脉涵养了巍巍中华,想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财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形成文化品牌,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播中升华。“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文化传播向数字化转型是当下时代发展的趋势,要以创新为动力、精神需求为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项目深度融合,以文促旅,推动旅游业全链发展,切实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产业优势,充分发挥“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释放城市发展新活力,让传统文化真正“传”下来、“动”起来、“火”开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