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6月24日,由金华市佛教协会主办,金华积道山天圣禅寺、浙中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之江问道,文润浙中——浙中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暨金华佛教与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山川秀丽,人文荟萃的金华召开。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杨浩先生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题为《俱胝一指禅公案的传说与评说》的学术演讲。作者在论文中对俱胝一指禅产生的法脉、缘起、流布、内涵、影响,以及后世对其的评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凤凰网佛教文化摘录杨浩先生论文主要观点如下:
杨浩做学术演讲
杨浩做学术演讲
(相关资料图)
俱胝一指禅,又称“俱胝竖指”、“俱胝举指”、“俱胝一指”等,是非常有名的禅宗公案,收录在《无门关》“佛祖机缘四十八则”的第三则,内容亦见于《祖堂集》《从容庵录》《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禅宗文献,广略虽有不同,但无疑俱胝是一指禅法的代表人物。从后世的大量的禅宗文献中,可以看出,后代禅师对俱胝一指禅公案有广泛的评说与参悟。围绕俱胝一指禅,形成了颇有意蕴的禅宗文化。俱胝一指禅,因为其鲜明的传法特色,为后世不少禅僧所借鉴。在禅宗内部,被看作是与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达磨面壁、临济喝、德山棒等并列的行为艺术,体现出禅宗活泼、生动的不落文字、当下便是的悟道风格。
俱胝,《祖堂集》称其“未睹行录,不决始终”,因此他的生卒不详。根据禅宗文献的记载,俱胝常驻婺州金华山(在今浙江金华市北),也有称其为“婺州金华人”。因此文献中经常称为“婺州金华山俱胝禅师”、“金华俱胝和尚”、“婺州金华俱胝和尚”等。根据传说,俱胝的一指禅是从天龙和尚(生卒不详)处得来。根据《景德传灯录》,杭州天龙和尚是明州(今浙江宁波)大梅山法常禅师(752-839)法嗣,而大梅法常是马祖道一的弟子。如果传说可信,俱胝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五传弟子,大致谱系为: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大梅法常——天龙和尚——俱胝和尚。
俱胝或是其别号。在史籍中,俱胝和尚除了因一指禅而有名之外,还有“俱胝诵咒”的传说。据说,“俱胝祇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的传说,说明俱胝和尚还因为他的持咒而著名,而且有颇高的成就。据推测,俱胝和尚的名号,缘自他一直唱颂“准提观音咒”,该咒中有“俱胝”的发音,因此他被人称为“俱胝和尚”。
俱胝一指禅的大致内容是,参禅者向俱胝问禅,俱胝默然不语,只是竖起一个指头,令求法者自悟,体悟禅宗的真谛。俱胝竖起一个手指头的形象不难想象,更常见的是老子的雕像。雕像中的老子经常伸出一根手指头。老子的这根手指头,一般来说,会理解为“太一”、“道生一”等中的“一”,还有后世道教所言的“守一”等。
显然,俱胝竖指与老子竖指形象虽同,但意指不同。俱胝竖指源于禅宗公案的传统,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方法,通过突破言语和概念的束缚,直接指向内心的觉性。其目的为了让求法者自行触发悟性,启示其本来面目,直指禅宗的真谛。这种手势是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默然不语,仅仅用一个手指头传递信息,帮助人们直接触及内心的觉性。而老子的形象伸出一根手指头,是道家哲学中的表达方式,象征了“一”这个概念,表达了《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强调“一”作为宇宙的起源和万物的根本,强调道的无形无象、无为而治的思想。
俱胝一指禅的公案,收录于《碧岩录》《从容庵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等书中,相关译注之书会对该公案进行注释与解读。(注释1)值得一提的是,该公案被保罗·李普士(Paul Reps)编译进名为《禅肉禅骨》(Zen Flesh, Zen Bones)的小书,为西方读者所熟知。
俱胝一指禅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实际顶笠、俱胝感愤、山神夜告、天龙竖指、俱胝竖指、童子竖指、俱胝断指、俱胝遗言等内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生动地刻画出尼姑实际、天龙和尚、俱胝、童子的形象。下面以《景德传灯录》的内容为基础,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简单分析,其他文献的若有不同,也简单作一比较。
1、实际顶笠。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一位名叫实际的尼姑来到庵中。她戴着笠子,手持锡杖绕着俱胝和尚走了三圈,然后说:“说出理由,我就拈下笠子。”连续问了三遍,俱胝和尚都不知如何回答。尼姑便打算离开。俱胝和尚希望能够挽留,说:“太阳已经下山,可以在这里过夜。”尼姑回答道:“说出道理,我就留宿。”结果俱胝和尚仍然不知如何对答。根据《坛经》记载,玄觉禅师初见慧能,亦曾“绕师三匝,振锡而立”,与慧能有去留之辨。结合起来看,这里实际给俱胝和尚出了一个或戴上或拈下,或离去或留止的难题。佛教讲不一不异,非来非去,常怀无分别心,要为某种特定的行为寻找一个理由,是困难的。因此,俱胝和尚无言以对。尼姑以简洁的行为和几个问题,向俱胝和尚设置了语言方面的困难,使得俱胝和尚无言以对。其中的深刻意蕴,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笔。《碧岩录》在此段情节中,增加有“到庵直入,更不下笠”几个字,说明不下笠是一种不恭敬的态度。从侧面说明,尼姑实际对禅法有很深的领悟,同时以这样的方式启迪俱胝。
2、俱胝感愤。俱胝和尚感叹女尼的离去,意识到自己在修行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欠缺。尽管作为一位男性僧人,他拥有身为男性的身体形态,但他感叹自己缺乏真正的丈夫之气。这里的“丈夫之气”可以理解为对于禅宗修行的真正领悟和体悟,以及对于自身实践的深度理解和彻底转化的能力。通过感叹自身缺乏丈夫之气,俱胝和尚表达了对自身修行不足之处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他意识到自己在禅宗修行上还有待提升,希望能够弃掉原来所在的庵院,去其他地方寻求更深的参悟和指导。
3、山神夜告。山神告诉俱胝和尚不要离开金华山,因为将有一位大菩萨来为他讲法。如果将之解读为禅宗自性本具观念的体现,那么可以说禅宗修行者应当通过直接体验自我和内心的实相,通过静心禅坐、观照自性等修行方法,直接认识自己的本性。因此,山神告诉俱胝和尚不要离开山地,是在提醒他不必外求,而应当在当前的环境中进行深入的修行。同时也强调了禅宗修行者的自主性和内在的觉察能力。修行者应该通过直接体验和觉察来开悟,而非依赖外在的师父或教导。
4、天龙竖指。天龙和尚到来之后,俱胝告诉了他与女尼实际的故事,实际上是请教天龙和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此种难题。然而出乎意料,天龙和尚并没有阐述禅学理论,而是竖起一根手指。据记载,俱胝在天龙的一指禅中顿悟。根据禅宗的基本观念,顿悟依靠直接的指示和体验,而非依赖于概念和言语。天龙和尚竖起一指,这个简单的动作超越了语言和概念的限制,直接指向了本质的真实性。俱胝能够直接领悟了这个指示。禅宗强调每个人内心已经具备了觉性,只需要觉察和觉醒。在这一瞬间,天龙和尚的行为唤起了俱胝内在的觉知和直觉,俱胝直接体验到自己本性的本质,从而顿悟了真实的境界。禅宗强调超越思维的境界,即离开了对概念和分析的执着。在天龙和尚竖指的瞬间,俱胝的思维停止了,他没有在概念和分析中纠结,而是直接投入了当下的体验中。这种无思维的状态有助于开启直觉和觉知,促使他在顷刻间顿悟真实。
5、俱胝竖指。俱胝从一个手指头的示意中得到顿悟,并以此方法接引别人。通过举起一个手指头,不使用任何言语或文字来解释或说明。这种非言语的行为是一种直接的示意,通过简单的手势表达深刻的禅宗真理。举起手指头的动作直接指向内心的本性,不涉及任何概念与观念,超越了概念和观念的限制。它鼓励人们直接体验自己的觉性和佛性,而不是被言语和文字所束缚。举起手指头的行为是一种非常简明扼要的传达方式。这种直接的传达方式更容易引发人们的觉醒和顿悟,打破了思维的框架,让人们直接体验到禅宗的真实。
6、童子竖指。《景德传灯录》曰:“有一童子于外被人诘曰:和尚说何法要?童子竪起指头,归而举似师。”俱胝竖起手指是一种非常深奥的行为,它超越了字面意义,代表了禅宗的觉悟和超越。这个手势的真正内涵无法仅通过外表的模仿而传达。它需要内心的觉醒和领悟,以及对禅宗实践和理念的深入体验。童子的模仿只是表面上的行为模拟,并没有理解俱胝竖指所代表的禅宗真理和境界。
7、俱胝断指。俱胝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启发童子领悟禅宗的真理。当童子模仿俱胝的手势时,俱胝用刀切下了童子的手指。童子因此叫喊着跑出去。然而,俱胝只是召唤了一声,童子回过头来。这时,俱胝竖起手指。童子在这一瞬间,突然领悟了禅宗的真理。俱胝以极端的方式打破了童子的模仿行为,通过割断他的手指来打破表面的模仿和依附。童子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感受,并在逃离后被俱胝召唤时回过头来。当他看到俱胝竖起手指时,当他也要竖起自己的手指头时,发现手指头其实已经没有了,突然触发了领悟。这个情节强调了禅宗的直指人心和直接体验的特点。俱胝的行为是为了帮助童子超越语言和表象的限制,直接触及他内心的本源。通过切断童子对外在形式的依附,俱胝打开了他的心灵,使他能够直接领悟禅宗的真理。
8、俱胝遗言。俱胝在他生命接近尽头时,告诉众人说:“我得到了天龙一指头禅,一生都无法用尽。”说完这句话后,随即圆寂。从以上文字的描述中看出,俱胝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在临终的时候肯定了一指头禅的妙用。他认为这个简单的手势包含了无穷的禅理和智慧,足以引导后人修行。一指头禅简洁明快,相比于冗长的言语和复杂的理论,一指头禅直接而生动地传递了禅宗的精髓。它摒弃了繁琐的文字和概念,直接指向人心的本源。这种简洁性使得禅修者可以迅速领悟禅宗的要义,抛开多余的思绪和执着。他一直到死都深信,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启发修行者的悟性,使他们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束缚,直接体验到禅宗的真实境界。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以简洁地方式描绘了尼姑实际、天龙和尚、俱胝、童子的形象。同时,通过这些角色的互动和经历,传达了女尼、天龙和尚、俱胝、童子的悟道境界。女尼实际戴笠、俱胝感愤等场景展示了女尼对禅宗真理的体会以及对俱胝的启迪,同时也展现出俱胝坚定的悟道的决心。随后,天龙和尚以竖指的姿势示意俱胝,使其顿悟,展现出天龙和尚对禅法的深刻领悟。俱胝更是不立文字,以一指头指示学人。童子模仿老师竖指,又刻画出童子的天真与可爱。然而,为了更深入地启发童子的悟性,俱胝采取了断指的极端行为。这一举动不仅加深了童子的冲击和悟性,也表达了俱胝对于悟道的极致追求和牺牲。俱胝的遗言则概括了他的修行心得和悟道体悟,传达了他对禅宗真理的理解和心灵境界。
禅宗典籍中对此公案的记载文字出入不大,大致可以看出,该公案的文字在《景德传灯录》中已基本定型。《无门关》特别突出俱胝断指这一极端行为,成为悟道的高潮,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
俱胝一指禅作为禅宗公案中的一则,虽然还有天龙和尚、童子等,却是以俱胝和尚为代表人物。这一禅修方法通过竖起一个手指头的姿势,直指禅宗的真谛,旨在启示求法者本来的面目和觉性。该禅法在禅宗文献中广泛传播,并经常成为后世禅师借鉴的对象之一。
总而言之,俱胝一指禅作为禅宗公案的代表之一,在禅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竖起手指头的姿势,俱胝一指禅通过非语言的方式直指人心,启示禅宗真谛,体现了禅宗活泼、生动的不落文字的风格。
注释1:例如:董群释译:《中国佛学经典宝藏·从容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年;(日)西村惠信著;李玉梅译:《无门关漫步》,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年;尚之煜校注:《碧岩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尚之煜点评:《从容庵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另外也有不少通俗著作收有该公案,如:董群著:《禅是什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年,第268页;吴言生著:《吴言生说禅 1 经典禅语》,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年,第243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