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死如事生什么意思?
①
(资料图)
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多指古代帝王。
中文名
事死如事生
来源出处
《荀子.礼论》
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
文献记载,秦汉时代陵区内设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宫人献食,犹如生时状况。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完全是人间世界的写照。
《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②
指活着的人对待亡故的人要像生前一样孝敬,不能有一点马虎,这是中国古代人基于灵魂不灭观念而衍生的思想。
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事情消失了,也像事情重新产生了,事情死亡了也像事情永远存在
事,服侍、伺候。亡,死亡。存,生存。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已经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在世时一样,这是孝顺。
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侍奉死去的(父母),就如同侍奉父母活着的时候一样。
参见《礼记 中庸》: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指活着的人对待亡故的人要像生前一样孝敬,不能有一点马虎,这是中国古代人基于灵魂不灭观念而衍生的思想。
四、解释: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升起先祖的牌位,奉行祭祀的礼节,奏祭祀的音乐。
敬先王所尊的祖宗,爱先王所亲的子孙臣民。
先王已死,奉事他好像活着的一样;先王虽亡,奉事他好像存在的一样,真可说是尽孝顺到极点了
五、事死如事生最早追溯到什么时候?
事死如事生这句话,出自《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指的是对待死者也应该像生前一样。
正是由于这样的观念存在,我国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清明节扫墓、踏青、烧纸,亲人去世后披麻戴孝,给客死他乡的亡者招魂、送魂,逢七烧纸钱纸马等。这些习俗直到现在在某些地区还保留着。
六、事死如事生意思?
完整句子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指活着的人对待亡故的人要像生前一样孝敬,不能有一点马虎,这是中国古代人基于灵魂不灭观念而衍生的思想。事死如事生这一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
出自《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事间万物不会无故存在和消失,只是从一种形态转为另一种形态。可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事死即如事生,万变不离其宗,只是换了种方式。
③
事,服侍、伺候。亡,死亡。存,生存。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已经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在世时一样,这是孝顺。
七、古人对死的看法?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又曰:事死如事生。大抵儒家对于死也是顺其自然不大强求的。但是对于死后的葬礼和祭祀却又非常重视。所谓“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也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对于寿命也不要太在意。但是对于父母的寿命,却又比较注重。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老子:“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主张道法自然,超脱生死,或者认为个人的生死对于天地或者自然来说其实是很渺小的。庄子更提出齐物论的观点,所以生命的长短其实没有太大意义。所以有“齐彭殇”的说法。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古人其实也有不少贪生怕死之徒,但更多的是提倡死得其所。
佛家则又有轮回之说,生死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因果报应,生死有命,此命乃命运,由前定即前生之果今生之因,今生之果来生之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