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便宜而选择二手,而是因为二手更好,这个肯定是挑战大多数人认知的,但想要了解真相的可以继续往下看。
根本原因:市场巨变
二战后高档琴销量暴跌,1990年之后中档钢琴销量暴跌,2010年之后所有中高档品牌年销量都只有巅峰时期的10%。全行业只有施坦威除外,但同样也只有巅峰时期的1/3。
【资料图】
雅马哈80年代年产20万,全球6个工厂,现在年产2万,只有3个工厂
卡瓦依80年代年产10万,现在1万
德国中高档品牌Seiler Schimmel Sauter 7/80年代年产5000-10000,现在年产500-1000
顶级品牌贝西施坦博兰斯勒二战前巅峰年产两三千,打仗最惨那几年600-800,博兰斯勒1988之后年产没超过250,贝西施坦现在年产300左右(不算雅马哈价位的academy系列)
80年代德国几十个品牌,日本几十个,美国几十个。现在大多都倒闭,德国不到10个,日本2个,美国2个。
所以导致:
1、这么小的产量无法平摊成本
2、木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远超过物价(琴价)上涨,所以,新琴的用料工艺都是肉眼可见的下降。
而越做越差体现在:
1、音色大不如前,同型号越来越薄,越来越不通透
2、甚至耐久度都变差,很多品牌买二手反而往往比新的问题少。当年德国琴基本按照设计使用寿命100年做的,现在20到50年。
并且从经济角度考虑:
1、同样价格能买到更好的琴(废话)
2、新琴买回家第二天瞬间贬值30-70%,二手保值,甚至升值。我上一台立式琴7400欧买的,弹了两年,9500卖的,平均一年升值14%。
风险角度:
1、二手行业鱼龙混杂(废话)
二手琴每一台不一样,就像车,都是开了三年的,出租车跑了三十万公里,家用车跑了三万公里,完全不一样。琴的好坏和型号年份太大没关系,而是状态,同一台琴,有的音乐学院琴练琴房里面一天10个小时,砸了30年,和在家里面孩子学琴之后闲置了三十年的完全不一样。
2、新琴也会出现店大欺客的情况,身边很多案例:
接近20万的欧洲立式琴,低音木音,不承认有问题,不给解决,最后置换40多万三角
14万的立式琴,3个月出现4次问题,同样不承认质量问题,最后花了40多万换了最顶级的立式
新琴有些底子很差,经过很厉害的技师长时间调整掩盖问题,展厅里弹着不错,但回家弹一阵就拉垮了
而以上问题,怎样去辨别?
然后灵魂拷问:
买琴,需要考虑什么,我可以说音色是最不重要的么?(参见下上一篇文章)品牌?音色?质量?价格?哪些方面对于哪些人群更重要?初学者?专业学生?根据自己需求理性选择适合的、够用的,而不是被消费主义忽悠买高溢价的。
发达国家有成熟的咨询行业,律师税务师验房师等等,普通人支付专业人士一定的费用,避免更大的损失。
同样,我在8月3号会在上海举行一个付费的钢琴选购的workshop,把钢琴拆开了,从根本原理、底层逻辑去讲解。即便最近没有买琴计划,参加活动学习软知识,以后也通过销售的话术可以判断是否靠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