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营
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营村位于灌阳县水车镇
距县城约40公里
来到大营村
平整的水泥路面、成排的三层小楼、
干净整洁的地面
展示出新农村的美好样貌
大营村为何以大营为名
村里年近70岁的时建国老人说
岳飞平南时曾在此建起点将台
古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大兵营
这也是大营村村名的由来
彼时的大营村有四个大门
按东南西北分布,大门均配有岗哨
除此之外
门内还布置有暗哨、暗道、暗门等
营外有一条护村河,环绕着大营
护村河不仅可以防止敌人进攻
还可以为军营防火
大营村内是一个像“迷宫”般的兵营
在当时的大营里
除了驻扎着军队
还建有校场、钱房、官仓、
磨坊、医药坊、铁匠铺等
“这边是新街,
村中老街靠边还有数百座古民居。”
大营村村委副主任时文平告诉记者
在他的带领下
来到了大营村现存的碉楼前
碉楼,村里人也称其为“门楼”
大营的门楼依旧矗立在原址上
门楼上题着一副对联:
恩承北阙,爽挹西山
“在门楼前有一个下马桥,
不管你是多大的官,
到了那里都必须下马,
走路进入大营。”时文平说
继续往前走,狭窄的街道边上
古民居逐渐多了起来
据了解
大营村时氏祠堂门口有一块石碑
石碑上所刻文字
说明了时氏宗族来源
原来,始祖的名字叫时应宗
原籍江南庐州府庐江县
(大概是如今江西省九江县)
明洪武二年奉母命代舅出征
来到灌阳,任指挥使
时氏世袭至三世祖时
与驻扎在新街镇时官营的刘氏表亲
互换营房,迁入大营
所以,现在的时官营
无人姓时,大多姓刘
而大营村,大多都姓时
在灌阳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
“没有三斤半,别往大营站。”
说的就是大营村人的酒量十分了得
这就不得不提
大营村里的两口千年古井
一口叫做“白鳝井”
另一口叫做“黄鳝井”
村里老人告诉记者
两口井在地理位置上是平行呼应的
这两口井水不仅清冽
且常年不会枯竭
村里人从古至今都在这里打水
用于做饭、洗衣等
大约这就是大营村酿出来的酒
十分香醇
大营村人酒量好的原因
自岳飞平南后
大营村一片安宁
校场在岁月变迁中夷为平地
门楼也在风雨的洗礼中变得陈旧
昔日在此练兵打仗的古人后代
也拿起农具开始了安稳的农耕
大营村虽以岳飞在此安营而得名
但富足、安稳的生活却也在此展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