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广州,
很多人都会想到虾饺、云吞面、肠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也会想到小蛮腰、珠江新城东塔西塔,
还有珠江夜游、西关大屋,
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
但只有长期生活在广州的人才会知道,
这还是一座爱乐之城,
在街头巷尾,
在公园或者山间,
总有一些让人流连忘返的歌声。
他们不是镁光灯下的亮眼明星,
只是路灯下的短暂焦点,
用歌声治愈了这座城市的无数过客。
广州拥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公园,
那里不仅仅是市民游客们游玩散步的地方,
也是很多老年人休闲好去处。
常去公园的人会发现,
公园里不仅有下棋散步的人,
还有一群充满活力的歌者。
在东山湖公园里,
有一群中年阿叔阿姨,
自信地弹奏着乐器,
忘我地唱着歌,
引得路人驻足倾听。
他们并不是职业歌手,
但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欢快,
歌声铿锵有力,饱含情感。
虽然场地简陋,但大家都很投入。图片来源:南方+
在荔湾湖公园、烈士陵园等公园,
或者在白云山上,
都不乏这样自发组成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成员主要都是一些退休的老人,
他们大都爱好唱歌,有的会些乐器,
就在公园里自弹自唱,
队伍也慢慢地发展壮大,
参加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合唱团条件都比较简陋,
乐器、曲谱、音响等基本都是老人家自带的,
手工抄写的曲谱,图片来源:南方+
场地也都是公园里一片露天的空地,
有些石凳,
老人家或坐着或站着,
就唱了起来。
老人家唱的大都是他们年轻时爱听的歌曲,
那是他们的青春回忆,
或许在年轻人听来歌曲都有些陌生,
但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老人们聚集在一起,
纵情歌唱,
那种怡然自得和热情洋溢,
跨域了年龄的界限,
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为之驻足,
甚至深受感染,加入其中。
老人家的歌声,
不仅唱的是他们的老有所乐,
也给倾听的人带去了快乐和鼓舞。
除了在公园这样固定的场所,
我们还能够在地铁出口、广场、桥底等地方
捕捉到动人的平凡歌声。
在广州江湾大桥底下,
有一支七十年代乐队。
这支乐队由一群热爱音乐的儿时玩伴
在退休后组成,
他们坚持每周三场演出,
虽然是业余乐队,
但也坚持保证演出的质量。
风雨无阻的精彩演出,
让七十年代乐队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
不仅如此,
每次演出都会有很多街坊被吸引驻足欣赏,
还有路人拿出手机拍摄记录。
七十年代乐队的音乐
带给了街坊们快乐,
也成为广州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然,在广州“玩”音乐的可不止老年人,
精力充沛、热情高涨的年轻人也一样大胆追梦。
在广州街头,
时不时就能看到一些用铁桶作为乐器,
加上一把吉他,
歌声生动的流浪歌手。
庞志标就是这样一名流浪歌手。
在广州打拼十几年,
他从尝试打工到最终选择街头唱歌,
从籍籍无名到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他选择了音乐和自由,
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夜幕降临,
上班族们结束一天的工作,
穿梭在晚高峰的地铁中。
走出地铁口,
人们看到了城市的灯光,
还有敲击着铁桶
投入歌唱的流浪歌手,
总有人会被歌声感动。
声声入耳,句句在心。
我们在这座城市打拼,
都是为着心中的梦想,
或许生活不总是那么如意,
但当我们看见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也和自己一样
在为理想而奔忙,
有人伏案工作,
有人放声歌唱,
动人的歌声就好似一股暖流,
如夜色般流淌开来,
带来一种慰藉和纾解。
不同于职业歌手的专业演唱,
这些歌者们或许歌声不够优美,
没有华丽盛大的舞台,
没有绚烂耀眼的灯光,
也没有尖叫狂热的粉丝,
平凡如他们,
只有简单的乐器,
简陋的演出场地,
驻足停留的路人。
但他们最有着动人心弦的歌声,
为这座城市的每个人,
带去温暖与感动。
出品:大洋网
监制:林嘉媛
文案:马佩纯
图片来源:南方+、广州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