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结对伙伴、陪读计划,广州志愿者:帮助特需群体融入社会

2021-12-17 09:03:49 来源:大洋网

12月12日,2021年广州市“爱心满花城”助残服务周在北京路步行街正式启动,“爱心满花城”助残服务系列活动是广州市残疾人事业的特有品牌,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记者在服务周期间深入走访基层,了解了一系列广州温馨动人的助残故事。

△“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讲解活动现场

此前,在“瑕之美”特殊孩子艺术节广东省文艺汇演中,由特需群体创作,囊括美术作品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的30幅作品在广州多个线上线下平台向公众持续展出;在剧院舞台,来自广东省12个城市的特需群体则上演了一幕幕合唱、舞蹈、演奏、朗诵等。一个个孩子的故事经由艺术的美感向这座城市的众多公众撕下“残障”的标签。

这场文艺汇演近年来影响力不断拓宽,影响的人越来越多,志愿者正是重要的力量。一位志愿者说,“障碍不应该是一种偏见,但我们必须正视它,帮助特需群体跨越各种各样的障碍,这时,最需要的,也是志愿者,在跨越障碍的基础上,融合才有可能出现。”

△“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讲解活动现场

走出家门,永远是第一步

“对于大部分心智障碍群体而言,家永远是最安全的港湾,但走不出家门,就意味着告别所有的可能性。”一位助残志愿者说。然而,对于残障人士而言,仅仅是走出家门,与外界交流,就已经存在着许多困难。

据了解,心智障碍青年在融入社会中的一大障碍是他们的社交圈非常局限。但在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这家专注特需群体及其家庭需求和发展的公益机构看来,特需群体也很渴望能够交到更多朋友,跟正常人一样和朋友聊天、出门。

“在这一次特殊孩子艺术节中,小鱼(化名)在现场摆摊即时创作,他的笑脸气球特别受欢迎,当然,更为圈子里所知的,是他给海洋馆画的一只彩虹白鲸。”俱乐部一工作人员分享道,小鱼在2岁多被确诊为自闭症,在专业力量和家长的积极干预下,小鱼顺利地在普通学校度过了小学、初中,目前已经顺利升读职中,继续学习自己热爱的美术。

“但这些都建立在孩子能融入社会的基础上。”该工作人员透露,从2020年起,广州扬爱组织“社区老友记”活动,发动广州扬爱助残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协助心智障碍青年进行不同主题的社区探索和实践体验,提升社区生活技巧,使其更能自主地和社区融合。

△“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讲解活动现场

“社区老友记”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Best Buddies”(最佳老友)项目,意在让心智障碍青年与更多同龄人形成长期稳定的老友及伙伴关系。而小鱼正好和志愿者卢花结对。令卢花印象深刻的是,在彼此相约外出期间,小鱼不仅非常愿意学习和交流,而且是个暖心的孩子。即便在公共场合,小鱼偶尔会做出不合时宜的行为,但只要卢花提醒,小鱼就会认真学习,不再出现这样的行为。

“在博物馆里参观期间,看到画作上的鸽子,小鱼学了一声鸽子叫,在我提醒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叫之后,小鱼就没有再发出叫声了。”她回忆道,跟心智障碍青年一起外出,经常会出现可以引导他们的时机。“每一次进步,无论对于小鱼,家长,还是我们,其实都会很欣慰的。”走出家门,建立联系,永远是融入的第一步。

△“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讲解活动现场

“天使”陪读,推动融合教育

走出家门只是第一步。

“瑕之美”特殊孩子艺术节已步入第24个年头,最初由广州扬爱和广州市少年宫发起,旨在为特需群体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这些年,广州市少年宫是全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长期关注特需孩子艺术教育的少年宫。多年来,持续开展特殊儿童免费教育培训项目,大力推广公益性艺术教育。他们深知——要展示,首先要成长,但如何支持他们成长,则是另一个问题。

自2007年,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逐步建立起一支恒常的志愿者服务队——“爱特天使”融合教育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陪读计划”就是其中之一。每个周末,都有数百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广州市少年宫特需孩子的课堂,陪伴、辅助特需孩子们上美术、手工、音乐、疗育等课程,引导他们完成老师的任务。

大多数志愿者来陪读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特需孩子,甚至有一些误解,但接触下来,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并不如想象中那样“难相处”。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红十字会的志愿者蔡诗慧说:“我之前还以为特需孩子不会表达情感,但熟了之后他们可能会很黏你。一开始会看到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会失控乱跑,但相处久了会发现他们就是一个个普通小孩。”

很多志愿者跟诗慧一样,和特需孩子相处之后,越来越喜欢他们,有的志愿者甚至已经坚持了好几年,还带动了身边的人加入“陪读计划”中。随着志愿者团队的不断扩大,为了给特需孩子更专业的陪伴和帮助,广州市少年宫每学期都会为志愿者们开展一系列培训,包括专业配岗管理、志愿服务领袖培训、特殊教育专业技能讲座、团队特色服务督导等成长性服务,给予他们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相关负责人说,因为“陪读计划”,特需孩子和家庭发生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因为有志愿者陪读,家长们可以难得放松一两个小时,一起交流育儿经验;孩子们也有了更多社交训练的机会,慢慢地愿意打开心扉,和外界接触。

△“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讲解活动现场

跨界无障碍,这才是真正的共融

除了这两个志愿服务团队,还有一些志愿者在艺术节的幕后努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残障人士因为各种各样的阻碍,无法享受艺术文化。2012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助残服务总队一起合作,举办了“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现场讲解活动,将平面的画作通过文字和声音进行了延展。通过口述影像,视障朋友也有机会一起“听”画。目前活动已经举办了50期,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超过11000小时,服务残障人士超过8000人次。

2021年“瑕之美”特殊孩子艺术节的筹备过程中,大家如同心灵感应般,不约而同想到了这只志愿服务队。“这个舞台不是怜悯的衍生物,而是无障碍环境的结果,因此,它不应该强调障碍,而是强调没有障碍,每个人自打出生起,就可以探索各种各样的美。”

彼时,这只志愿服务队开始了为艺术节的多幅画作录制画面声音。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在讲解每一个画面或视频之前,讲解员们都需要提前准备,反复观看,推敲细节,一个一个字地雕琢稿件。在志愿者焕如看来,如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准确地把电影画面上的内容传达给视障患者,让他们理解画面的内容,这是口述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大难点。即使在过程中承受了一定的压力,但是能够将电影更好地呈现给听众,是她持续做口述影像的动力。

而志愿者楚楚加入“心聆感影”团队,源于一次特别的体验活动。因为体验活动中设置了视障患者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楚楚一直牵着志愿者的手,“如果放开我的手,我可能一步都不敢踏出去。”那次体验活动之后,楚楚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牵引别人、给别人温暖的人。在她看来,无障碍应该无处不在,因为没有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陷入障碍中。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口述影像还是艺术舞台,都旨在帮助残障人士能够走出家门,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新的朋友,融入社会。这个过程中,志愿者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他们和特需群体彼此走近,建立链接,并创造更无障碍的环境和舞台时,更多特需朋友才有可能表达自我,探索自己的价值。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享受这个舞台,我心里面特别感动,觉得我做这种事情是有意义的,对社会是有贡献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坚持的原因。”一位艺术节工作人员说,“特需孩子需要被看见、被接纳,每一位陪伴他们成长的志愿者,已经走在推动社会融合的路上,也让我们看到了特需孩子平等融入社会的更多可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贾政 通讯员:穗残宣、张雪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通讯员:张雪欣

关键词: 志愿者 孩子 特需 障碍 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