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两年复制唐代“半臂”
测量、打版、裁剪……走进赵波的汉服工作室,他一边拿皮尺测量尺寸,一边在牛皮纸上打版,几分钟时间,一件汉服道袍的纸样就制作完成。
一张条案、一条皮尺、一把剪刀……正是在这间极简的工作室内,赵波成功复制了汉代素纱褝衣、唐代半臂、宋代合领衫、元代合领袍等百余件精美汉服。
赵波说,传世的唐代服饰少,因此,还原唐代“半臂”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半臂’是唐朝时期起到装饰性作用的一种服饰,有点像现在大家穿的‘坎肩儿’。”赵波介绍,从选材到制作完成,耗时两年多时间,他终将唐代“半臂”成功复制,仿若让沉睡千年的汉服“活”了起来,重新走进当代人的视野中。
“制作过程中,寻找合适的面料是个难题,这件‘半臂’的面料取材自一件罕见的旧衣服,其面料制作技艺与唐代‘半臂’面料一脉相承。”赵波说。
赵波表示,要让古老的汉服制作技艺“活”起来,也要守住其“精髓”。如今,许多制作汉服时需要的麻、棉、皮、竹等面料因制作工艺复杂,早已无法在市场上购买到,这些珍贵面料只能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订织。
“汉服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赵波表示,最好的传承便是让汉服走到人们的身边,走进人们的生活。
愿汉服走出国门、绽放海外
为更好传承展示我国服装服饰文化,2014年,他集合所收藏的藏品,打造了永清县服装博物馆。该博物馆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馆内藏品达2000余件,是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综合类服装博物馆。
走进服装博物馆,各朝代服装服饰、民族特色服饰及鞋帽、挂件、手摇缝纫机、清末青铜熨斗等物品呈现眼前,清晰展现了我国传统服饰在面料、纹样、结构和形制上的演变历程,以及不同朝代、不同时代服装礼仪的文化脉络。
研学、设计、展示、交流……赵波将永清服装博物馆打造成为汉服文化的传播基地,还通过积极推广传统汉服和新中装,多次带领团队参加国内外的文博会、展会和比赛,斩获了多项大奖,为保护、传承、推广汉服文化作出贡献。在国外,他在俄罗斯举办“赵波与汉服”海外首映礼、丝路汉服秀和赵波说汉服之丝路巡讲;在国内,他走进清华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江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六省十余所高校,开展非遗文化讲座,在高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赵波通过网络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以微信公众号、抖音“赵波说汉服”为载体,圈粉了很多汉服爱好者。他表示,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可以学习汉服文化、亲手制作汉服,也希望我国传统汉服文化能够走出国门、绽放海外。(记者 张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