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河北丰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群众家门口就业指尖上增收|热资讯

2023-03-16 13:54:56 来源:光明网

“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在闲暇时间制作秸秆画挣点钱,一举两得!”非遗工坊里,王建平嘴上说着话,手上的剪刀却一直没有停。


(资料图片)

“老师说了,我们还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坐在她旁边的学员程艳玲接话道。

2021年以来,国家支持地方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河北丰宁先后组织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490期,培训学员12万人次。非遗工坊让学员在学习手工技艺和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了收入,提升了家庭地位,为传承传统工艺、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奠定了扎实基础。

居家就业 走出一条致富路

“既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能做点手工,在家里就把钱挣了。”赵淑云收拾好自己近些日子制作的布糊画,准备送孩子上学后送到非遗就业工坊去。

前些年,丰宁选将营乡偏道子村的赵淑云家家庭支出全靠丈夫外出做零工,每年3万元的收入让日子紧紧巴巴。于是,赵淑云萌生了挣点钱的想法。恰好,偏道子村开始办起了非遗就业工坊,曾经当过裁缝的赵淑云学习起制作布糊画得心应手,很快就掌握了技术。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照顾老人起居,还要侍弄家里的10亩田地,余下的时间,赵淑云在家里制作布糊画,生肖、花朵等各种图案的成品按照难易程度每件可以收入几元到四五十元不等。三年下来,赵淑云每年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培养一批乡村非遗带动领军人才

“再把秸秆劈细一点,做鸟的尾巴还会活灵活现。”话音刚落,郭凤芝就直接拿起工具帮助学员处理玉米秸秆。

“颜色是不是也偏重了?”学员拿起一段秸秆问道。

“还可以,但如果再白一些会更好。”郭凤芝拿起秸秆看了看说。

这边刚教完学员,那头她又开始整理学员们刚刚送来的秸秆作品,她一幅幅地查看着质量,下午准备发货。在郭凤芝的手里,不起眼的玉米秸秆经过清洗、漂白、消毒、劈剥、熏蒸、粘贴等工序,采用裁剪、雕刻、薰烫等多种技法,就变身成为了精美的秸秆画,作品远销新加坡、韩国等地。

作为丰宁秸秆画的传承人,郭凤芝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在非遗工坊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价值。几年来,她带出了30多位徒弟,大多都是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每名弟子的月收入都超过1500元。

近几年,丰宁多次举办非遗传承人、非遗管理、经营人才培训班,不断壮大传承队伍。在各工坊的推荐下,丰宁将剪纸工坊、木作技艺工坊、铁艺灯笼工坊的23名优秀学员确定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该县的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新鲜力量,使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拓展一批乡村非遗发展新路径

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传承基地,剪纸、布糊画都默默诉说着民俗文化的历史。中国马镇旅游景区的展示厅里,非遗文创产品在这里非常受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被这些文创产品所吸引……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非遗+网络’‘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多种形式非遗发展新路径。”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张艳玲说出了丰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秘诀。一项项卓有成效的措施让非遗深入人心,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播撒下了非遗种子,让广大中小学生“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使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目前,丰宁已在县城的7所小学和26个乡镇所辖小学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剪纸、布糊画、吵子会、竹板落子等10个非遗项目进入了社团课堂,实现了“非遗进校园”在全县城乡小学阶段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开展非遗研学及进校园活动1.2万次,培训学生3.8万人,在培养传承人的同时,更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

承德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让群众能更深入了解、认同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让“久居深闺”的非遗实现“走出去”,更“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杨煜 袁雪梅)

[ 责编:袁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