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乔光辉(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古代的人物像、故事像,如《二十四孝图》《凌烟阁功臣图》《帝鉴图说》等,大多以视觉形式宣扬与肯定儒家伦理道德,导人向善,承载着“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教功能。而文学图像除却延续这种传统外,还因其所依附的文学文本具有审美特质,更多地展示出图像生产者的美学旨趣,别具美育功能。其中,明代出版家闵齐伋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所辑刻的“西厢版画”,可谓文学图像美育特质得以充分呈现的典范之一,尤值关注。闵氏之图像采用彩色套印形制,在构图时刻意拉开读者与原文本的距离,借助多种手段干预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力求使读者由“沉浸式阅读”转为“把玩式鉴赏”,在对文/图的美学品鉴中升华情感,陶冶心志。
图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