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意象荷花别样红

2023-06-28 05:49:37 来源:成都日报

宋代莲花宝子香炉

玉荷叶螃蟹


【资料图】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伴随着2023年成都市荷花节的启动,属于成都人的“赏荷季”正式拉开帷幕。除了公园、荷塘迎来不少游客外,更是有超2万名观众走进四川博物院最新推出的“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在这场火爆端午的展览里,人们看的到底是什么?在美丽的荷花背后,有着怎样深厚的历史与独特的魅力?

看文物

呈现莲荷百态

在川博的“盛世莲开”展,来自全国44家文博单位的218件莲荷精品文物共同讲述着莲荷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文脉和价值理念。博物馆里,莲荷则不再仅仅作为自然界中一种真实的花卉出现,而是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以跨越千百年的古老文物为载体,在先民遗留下的陶器、青铜器、瓷器、石刻、绢帛、书画、竹木牙雕中延展出花的万千形态。

在展厅里,一件来自清光绪年间的“粉彩莲花吸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透亮淡雅的粉瓣边缘卷起,淡绿的空心花柄兼具手柄和吸管的作用,体现出古人绝妙的审美和创意。实际上早在唐代,赵璘的《因话录》中就有关于以荷为杯盏的记载:“暑月临水,以荷为杯,满酌、密系,持近人口,以筋刺之。不尽,则重饮。”当时,出现了一种名为“碧筒饮”的独特饮酒方式:人们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将酒一饮而尽。

展览中另一件不可错过的精品,是宋朝时期的莲花宝子香炉。这件香炉银质鎏金,整体造型为横置的莲花一枝,花、叶、果实及枝茎一应俱全。据了解,汉晋时期,香炉多为生活用品,而自南北朝以来,香炉则多置于佛座前的香案上。但目前此类引入莲荷元素、专用于行香礼佛的香炉存世数量极少,因而异常珍贵。

除此之外,在“盛世莲开”特展里,也能看到莲荷在自然界中本身的模样。“没想到这是从古代来的莲花,它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展览现场,许多观众围着一盆枝繁叶茂的莲花,发出由衷的感叹。这盆莲花的由来颇为不凡,堪称文物界的“活化石”。据介绍,2016年冬,在河南开封城区北部地下20余米深处,发现了众多宋金瓷器碎片,一同出土的还有沉睡千年的古莲子。而后,研究人员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出了数十盆古莲,供奉于广州海幢寺。在此次“盛世莲开”特展开展前,海幢寺就专门为川博送来了其中一盆。

看文化

解读花中君子

清雅、高洁、坚贞、正直……莲荷,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优雅从容,自古以来被赋予了无数的美好寓意和高尚品质。四川博物院在今夏推出的“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中,体现了莲荷文化中的哪些方面?对此,四川博物院副院长、“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总策展人谢丹带来了深入解读。

据谢丹介绍,从一个创新性的想法,到开启展览策划、实施落地,为了将这场“盛世莲开”打造得尽善、尽美,此次特展打磨了整整5年。“川博希望通过这次‘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将莲荷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讲述得更为全面、深入和透彻。”谢丹表示。“说到荷文化,或许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出淤泥而不染’,进而联想到它代表着廉洁、和合、禅意,但实际上莲荷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远远不只于此。”

谢丹表示,早在青铜时代,莲荷意象就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纹样,出现在各类青铜器具之上。展览中,从来自春秋时期的九瓣莲花冠壶,到战国中期的莲花盖背带纹方壶,其中可见我国古人对于莲荷意象最早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莲荷从祭祀礼器上的抽象纹样,逐渐转化为更加写实的形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展览第一单元‘泥根玉雪元无染’中,从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到李白、白居易等诗人作下吟诵莲花的诗词,再到晚唐诗人对于圣洁白莲的推崇,以及我们所熟知的《爱莲说》,都是在讲述着将莲荷拟人为‘君子’,从中体现出的高尚人格与道德情操。”谢丹说道。而第二单元“莲花影里数楼台”里,则能够看到莲荷意象在中国佛教、道教历史上的表达。“佛道二家赋予莲荷的‘圣洁’意象为主题,展示其出于尘世而求清净无染的象征意义,表达莲荷在传统文化中光明、美好、高尚的意象。”走进第三单元“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来到了民间百姓家,在众多世俗中的莲荷元素器物中,体现着中国百姓对和美生活、纯洁情感、健康长寿等美好事物的追求。

看文明

传承和合之道

莲荷承载着人们对于 “纯洁、正直、清廉”等诸多美好品质的意象。“如今,我们赏荷不仅是为了欣赏荷花本身的美丽,更应该了解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莲荷文化。”古时“观荷节”之日,文人雅士汇聚一堂,赏荷、饮酒、吟诗,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赞莲颂莲的美丽诗篇。今年夏天,四川博物院的“盛世莲开”特展,为成都人多彩的赏荷之旅又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而“荷”与“和”“合”谐音。因此,在传习千年的“赏荷”民俗之中,可以看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爱花赏花的“草木情缘”与生活美学,而对于莲荷文化的推崇,实际上也彰显着中华文明“尚和合”的取向。

“和合”一词,最早出自《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最初是指协调各种关系,各种规范治理国家的方式。《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更是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和合”渗透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之中,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是社会生活的和谐相处,在中国主流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情感中,始终都贯通着“和合”二字。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雅婷 实习记者 王茹懿 制图 申娟子 四川博物院供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