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科院新规一出,何祚庥率先反对,认为该规定不利于百家争鸣
最近,中国科学院颁布了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对院士的言论进行了规范。该规定明确,院士不得公开发表与自己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也不得参加与自己职责和专业无关的评审评价活动。这一规定一经颁布,就在舆论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在许多网友看来,这一规定非常及时和必要。因为长期以来,确实存在一些院士滥用自己的头衔和影响力,到处发表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意见的问题。这既可能误导公众,也有损院士的学术威信。所以规定院士专注自己的专业领域,既有利于院士本科研工作,也有利于公众正确理解专业知识。
但是,规定一经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何祚庥就站出来公开表示反对。何院士认为,这种禁止院士跨界发表意见的规定,不利于“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也不符合科学探索的开放精神。
对此,网友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人认为何院士的质疑合理。科学探索本应该开放包容,鼓励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百家争鸣有助于形成良性的学术生态。如果过于严格地限制院士的言论自由,可能会让院士陷入自我设限,产生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何院士的部分言论确实存在问题。比如,他曾断言中医90%是不科学的,应该斥为伪科学。但实际上,他并非中医专家,也没有系统研究过中医,这样的片面评论可能会误导公众。
在处理中医等传统医学时,现代科学理应采取理性、开放的态度。不能先入为主地否定,也不能不加验证地全盘肯定,而是应该进行认真求证,发掘传统医学中可资利用的部分。何院士如果能秉持这样的态度,他的意见可能会更具有说服力和建设性。
综合来看,中科院的规定原则上是合理的,但执行中需要处理好鼓励学术讨论与规范院士言论之间的关系,找到平衡点。院士作为优秀科学家,发表专业意见外的观点时,也应该审慎并提供充分证据,而不是主观随意地下结论。如果各方都能秉持开放、求实的态度,相信可以形成良性的学术环境。
未来,中科院在培养和管理院士方面,也可以采取更积极开放的做法。比如,可以选拔更多兼容并包、善于交叉与融合的院士,也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院士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对年轻学者,可提倡他们在深入研究本专业的同时,也应努力拓展视野,增强对交叉学科的了解和学习能力。
院士作为国家顶尖科学家的标志,其言行必然具有较强的社会示范作用。如果院士们都能秉持开放的胸怀,本着“兼听则明”的态度,那么无论是规定还是争鸣,都会推动中国科学的繁荣进步。我们也应该用宽容和理性的胸怀,来看待这个还在完善中的规定,以及围绕规定所展开的讨论。
关键词: